跳转到正文内容

质疑“街净哥”的惯性与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1:24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在河南商丘顺天小区附近的马路上,5个月来,清晨总有一个50多岁的男子携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搞晨练,该男子被网友称为“街净哥”。不料,这位“街净哥”的真实身份是商丘市城管局副局长轩敬杰。(本报今日B24版)

  先抛却“街净哥”的身份不说,从2000年进入城管系统工作开始,便有晨练捡垃圾的习惯。这,显然是好事一桩,在不占用工作时间之时,既锻炼了身体,又为这个城市尽了一份力。这样的市民,每个人虽未必效仿,但必然钦佩。遗憾的是,当得知这名男子是一名官员时,不少人便开始质疑了,作秀炒作论甚嚣尘上,让“街净哥”瞬间转入舆论尖峰。

  只能说,这是一种惯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如此俯下身子的官员并不多,即便俯下,也有不少摄像头列队拍摄,甚至是要求被慰问的人在大热天等上几个小时。如此氛围下,当有官员俯下身干实事时,难免遭遇非议,这自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任何运动的事物都有惯性,同理,任何的民意,也有一定的惯性。

  而在质疑之外,我们也能看到理性的声音,就有网友表示:“能坚持5个月,就很不容易了。质疑的人自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轻易猜测别人的动机的。”显然,我们需要这样理性的民意,我们的社会,既已有信任危机,自不能继续沦为一个猜测的社会。因而,民意的理性不可或缺,而这,也应该是民意构成的核心内容。如果民意都失去理性,只剩下惯性,带来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本是好事,却有两种观点并存。虽然凡事凡物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一个基本的底线是,我们不应该对所有官员的行为都加以质疑。但当前,却有着这样的趋势,这警示的,其实是官员个人的公信力仍然欠缺,这种局面下,民意是习惯性质疑在所难免。因而,这应带给官员足够的启示,如何提升自身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又如何修补公信力。

  ◇ 南朔(云南 媒体人)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