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忧与夺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4: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都市早茶

  高延晶

  媒体褒扬先进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桥段——在关键时刻,××长期卧病在床的父亲(母亲)去世了,但为了工作,××没有回家看望亲人,他毅然擦去泪水,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国人价值观之转变,此为一典型例证。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为了公共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舍小家为大家”,常常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特别是为了某项意义重大的事业而舍弃骨肉亲情,会被树为“大公无私”的典范。

  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同样的行为,却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完全相悖。

  自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后,“以孝治天下”就成了中国历代正统王朝的基本国策。孝道最重丧礼,父母去世,儿子需要守孝三年,这就叫“丁忧”。

  丁忧的礼法在“第一儒家王朝”汉朝得到确认,《汉律》规定,子不为亲行三年丧者,不得选举为官。后来,丁忧成为一项铁的制度——别管你多大的官,别管你的工作有多重要,只要父母去世,一律停职回家守孝三年(后来以9个月算一年,丁忧期为27个月),匿丧不报者,革职!

  从文化角度看,儒家强调“孝”,是农耕时代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上至天子下至小民,都必须遵循这一社会准则。作为社会精英的官员,必须在“孝”的方面成为全民的榜样,因此丁忧制度成为通行了2000年的官场规则。

  这样看来,按照古代的标准,现在很多模范人物为了工作不奔父丧的行为,不仅要被革除官职,而且会成为全社会鄙视的对象。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哪个年代,当官都会上瘾的。试想一个处于权力巅峰的人,只是因为父母去世就要停职27个月,他岂能甘心?于是古代也为丁忧开了一个小口子——如果事关重大,比如战争,可以允许官员不丁忧继续工作,这就叫“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夺情本来属于特事特办,本来仅限战争等少数场合,需皇帝特批,但后来,渐渐成为野心家恋栈的借口。

  历史上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握权力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但是明代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结果小皇帝生气了,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残疾。

  这件事的结果是复杂的。对于张居正,夺情一事让他愈发自我膨胀,开始了从贤相到权臣的转变;对于万历,长大以后觉得自己被张老师骗了,拿夺情做文章,将死去的张居正抄家夺爵、子孙流放;而对于大明朝来说,由于万历记恨张居正,导致初见成效的张氏改革人亡政息。

  史家尝言“明实亡于万历”,追根溯源,张居正在权力与孝道之间的迷惘,竟成了引发明末大风暴的那对蝴蝶翅膀。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