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防涝重点:应对短时强降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6:5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章迪思

  擦过沪苏浙沿海的“梅花”,未造成上海的城市大面积积水。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本市还有可能迎来一两个台风,万一狂风挟暴雨而至,上海如何避免出现一片泽国?从长期看,特大型城市的雨洪管理又应采取哪些适宜技术和管理措施?记者日前采访了上海城市雨洪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

  频繁更换管道非易事

  一般来说,一座城市是在分析历年降雨量的基础上,编制专门的雨量公式,以此设计城市排涝设施。

  据雨洪管理平台对上海近40年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间本市年均降水量的增幅约5毫米,年均降水天数却在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3天。这意味着,上海近40年来降雨的特点是更集中化,总次数减少、每次的雨量增大。尤其近10年来,大暴雨的频率高于40年的平均值。

  数据表明,应对短时集中降雨,是上海防涝工作的重点。目前本市最大的雨水管直径约4米,碰到个别集中强降雨会“招架不住”,那么应对之策是否就是把全市排水管道换成更粗更大的?雨洪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张善发认为,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频繁给马路“开膛破肚”更换管道非易事,提高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只是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手段。

  多样调蓄系统可为排水减压

  近期有不少城市出现内涝,相关部门都以“排水管道设计符合标准”回应。其实,除了排水管道之外,还有许多手段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可从源头消减径流量,通过调蓄系统调节,不让大量雨水短时间内集中涌入承载量有限的排水管道。所谓调蓄系统,和水库的作用类似。当暴雨来袭,先把超出排水能力的雨水集中引到一个“缓存区”,等排水管道“喘过气”后,再把雨水引入排水管道。如果在调蓄系统内加装必要装置,挡住被雨水裹挟的树叶、杂物,还有助于保持排水管道通畅,确保其排水能力不受影响。

  给排水管“减压”的另一种方法是多造绿地。有数据显示,1平方公里绿地可蓄水约1万立方米,雨水渗至地下涵养地下水,降雨结束后多余的水可快速排除。遗憾的是,上海不少绿地选址在地势相对较高处,无法引导雨水流入绿地。

  应为暴雨安排“缓存区”

  城市雨洪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规划、设计、市政、水务、绿化等多个部门,各种设计方案应统筹协调。如道路的设计应有利于疏导道路积水,用地规划应为暴雨安排“缓存区”等等。专家们正在研究借鉴各种国外经验。例如不少发达国家,会有意识地在地势低洼处修建地下停车场、隧道,当收到暴雨预警后,这些设施提前关闭,清空所有车辆,然后变成“临时”的雨水缓存区。美国、日本等国家还有城市地下雨水调蓄隧道,有一条最大直径超过10米,用于减少城市内涝。专家坦承,这些外国经验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应急处置等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对于上海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跨部门协作,共同研究解决短时强降雨后,局部马路积水问题的综合对策。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