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山瑶:从“杈杈屋”到新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6:5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杨健

  面包车如同老牛喘着粗气,奋力向山上盘旋行进;乘客如同浪尖之舟,四下摇摆;北回归线上的烈日,似乎要把十公里内唯一的自然水源普厅河蒸发殆尽;一块块黑色裸岩,狰狞着与绿色厮杀……此情此景,让刚从温润爽朗的昆明赶来的记者着实体验到了云南气候地理的多样性。

  日前,记者赴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归朝乡龙门村山瑶聚居区,采访上海云南协作帮扶 “边远特困群体”的进展。“十一五”期间,沪滇对口帮扶范围在原先确定的上海14个区2家大企业对口支援红河、文山、普洱、迪庆四州市26个贫困县基础上,逐步拓宽,先后实施了对德昂族、莽人、独龙族、山瑶支系等人口较少民族的帮扶。对山瑶的帮扶去年刚刚启动。

  从富宁县城到龙门村数十公里,车程近三个小时。随着日头越来越毒、植被越来越稀,一处较为平整的山坳出现在眼前:沿着唯一的路坐落着几排砖瓦房,这就是最新建造的就近安置山瑶群众的新居。

  走进一户人家,记者发现除了一张简易床和一个矮柜之外再无其他,最显眼的就是几个装水的塑料桶。据当地干部介绍,新村水窖还没修好,这是居民一天的饮用和生活用水。一台14英寸的老式电视正在播放上海世游赛,传递着似乎是惟一来自山外世界的新鲜信息。

  这就算新居了吗?当地干部好像不好意思批评记者“少见多怪”,提出带记者去看看山瑶群众原先生活的地方。就在后山,说是车不能过,步行翻过几个小坡就到了。记者开始还不以为意,但走上几步山路就汗出如浆;继续走下去,明明已看到房子,却曲折迂回,似乎怎么也走不到。

  终于走到一座完全用木头搭建的“杈杈屋”前,几个黝黑瘦小的孩子并排坐在“二层”,看到陌生人来了,只是注视。说是“二层”,其实底下养猪,上面才是人的居所。“吱呀吱呀”登上梯子,记者看到的是一种“刀耕火种”时代的居住环境:整个空间由支撑的几根粗木分成“厨房、厅堂和卧室”,“厨房”只有一只大铁罐,架在石块堆砌的灶上;“卧室”位置比“厅堂”稍高,像是小阁楼,放了一床旧被褥;“地板”是草草削平的木板,屋顶是茅草和树枝。阳光透过四壁的缝隙照射进来,屋内外面一样闷热。下雨怎么办?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吃饭怎么没有炒锅?平时只有苞谷面和盐巴。喝水呢?在附近岩池取,不管多么浑浊……

  被震撼了一下的记者,这才由衷感到先前见到的砖瓦房的宜居。据扶贫工作队队员介绍,山瑶是瑶族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富宁县归朝、洞坡、那能、者桑、花甲、新华6个乡的22个村委会,共有93个村民小组1828户8429人。由于历史上躲避战乱,山瑶选择人迹罕至的大石山顶居住,至今已有数百年。如今,山瑶成为云南“绝对贫困集中的人口较少民族”,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多数人长期靠民政救济生活。

  如何帮扶?自去年以来,上海帮扶资金融入文山州扶助山瑶项目,围绕云南省提出的“搬家、种树、办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山瑶群众异地安置和改善教育条件。上海投入500万元建设的那岗山瑶外迁安置点,规划安置群众80户400人,目前已完成50户安居房建设,今年8月底前将全面完工。上海援建的龙门村三层白色瓷砖外墙的小学教学楼,是附近数十里内最漂亮的建筑,解决了当地山瑶小学生每天步行几小时上学的困难。同时,上海援助资金启动的“一杯牛奶一个鸡蛋”营养计划,也让206名山瑶学生受益。在富宁县一小,学校开设“山瑶班”无法解决寄宿问题,虹口区立即捐资35万元将原文化馆职工宿舍楼进行修缮,作为山瑶学生的宿舍。

  文山州扶持山瑶群众发展工作队队长韦炳国说,上海援滇干部不仅带来了资金、建设了项目,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在过去一年的日日夜夜里,沪滇两地干部携手推进项目实施,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让山瑶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第七批上海援滇干部、时任文山州州长助理任强说:“我们只是当好助手。”文山扶持山瑶发展工作队24名队员从去年5月开始分头驻扎在山瑶群众居住的乡镇,深入群众家中了解需求。在他们辛勤工作的基础上,沪滇两地干部研究认为,只有让山瑶群众老年人有所养、中年人能创业、年轻人有所学,才能一步一步真正使他们彻底摆脱贫穷。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富宁县,上海各界援建的希望小学就达35所。如今,山瑶族孩子能就近读小学低年级,高年级的全部集中到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就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两免一补”政策外,每人每月还能得到20元—150元生活补助。一个好消息传来,今年高考,富宁县理科状元陆福志正是山瑶学生,以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而记者在采访时偶遇的上海第六批援滇干部陆国松也送上一个好消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上海一家外资公司也准备在富宁捐建一所希望小学。老陆离开援滇岗位已经三年,但依旧时时牵挂,一有机会便要发挥全身气力为之奔忙。而沪滇对口帮扶15年里,一批又一批的援滇干部哪一个不是如此?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