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陶然“UU”非常大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7:00  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 寅 甘 霖

  深南大道,深圳的迎宾大道。中央绿化带上,花团锦簇。几十座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的大运“花雕“,让这个燠热难耐的八月,依然显得意兴盎然。

  沿路列阵的“花雕”,象征着深圳大运会的24个大项,302个小项。统一的大运标识、标准的运动形象、夸张的肢体动作,更显生动葱灵。

  车在林中行,人在花中醉。

  满城的“UU”笑脸,灿若繁星。浓郁的大运气息,随风飘洒。这个欢乐、开放、包容、青春的大运会吉祥物,一路踏歌而来。

  第26届大运会,就这样与“UU”相伴数载,从都灵,经贝尔格莱德,风雨兼程,降临深圳。

  好一条多彩、精彩的“大运之路”!

  倾注真诚,结缘大运

  还是酷热难耐的八月。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先生,又一次不辞辛劳地来了。

  与5年前的那个八月首次访深不同,老人对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变得熟悉、亲热起来。

  更重要的是,老人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见证深圳与大运会的千里姻缘,见证这座青春城市为世界青年学生举办的盛装舞会。

  确切地说,深圳与大运会的姻缘,应该追溯于6年半前。

  2004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代表中国,向国际大体联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深圳的大运之路由此发轫。

  一个在世界版图上还不显见的年轻城市,却要做出很多前辈从未尝试的举动。如果没有对自身综合实力的信心,如果没有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深圳,不可能将目标瞄准在国际体坛有着重要影响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历经20余年的发展,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城市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站在新起点,争创新优势,年轻的深圳需要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实现新跨越。

  为达成这一夙愿,深圳只争朝夕、厉兵秣马。

  成立大运会申办执行委员会、征集申办标志、撰写申办报告、摄制宣传片、规划设计大运中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深圳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运之路。

  2006年5月,由深圳一名普通劳务工创作的申办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正式公布。朴实、响亮的口号,尽现深圳人对大运会的热盼之情。

  一个月后,比利时名城布鲁塞尔。一行中国人背负着千万深圳人的希望,在国际大体联总部所在地,正式递交了2011年第26届大运会《申办报告》。国际大体联秘书长罗克·康巴纳接过《报告》,赞不绝口:“这是我所见过的《申办报告》中内容最丰富、印刷最精美的。你们把报告都做得这么认真、这么出色,可以看出深圳完全有能力、有实力成功举办世界大运会。”

  《报告》中,三色“U”型的申办标志,传递着青春、激情、欢乐的信息,无声但有力。每一个看到《报告》的大体联官员,都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由深圳市民自行设计的申办标志,以红、绿、蓝三色“U”型舞动的飘带,组成一个“飘扬的U”。它要给深圳带来新的希望,也要给世界大运会带去遐想联翩的未来。

  这是深圳对世界的承诺。

  这是千万深圳市民对全球青年学生的约定。

  乘着梦想,深圳如期飞抵意大利都灵,走进那个至今仍让人激动不已的不眠之夜。

  北京时间2007年1月17日凌晨,经过申办城市的激烈角逐,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缓缓从信封里抽出信笺,郑重向全世界宣布:“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是……深圳!”

  那一夜,深圳沸腾了,失眠了。

  为了这一夜,深圳人已经默默准备、热切盼望了700多个昼夜。

  宝安中学体育教师林明伟,单骑横穿大洋洲、欧洲,以实际行动支持深圳“申大”;百万市民在支持“申大”的条幅上,签下了殷殷的期盼。

  为了这一夜,深圳人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真诚。

  2006年8月底、9月初,国际大体联官员莅深考察。南山区老人冒着高温,在荔香公园表演太极;深圳小学生表演的《科罗拉多河上的月光》,都让国际大体联的客人们深受感动。大体联执委埃德在离深前,特别给深圳特区报发来邮件:“你们的宣传工作相当出色,充分展示了深圳人希望获得主办权的美好愿望。”

  为了这一夜,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支持深圳。

  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在深举办音乐会,为深圳加油喝彩。世界冠军李宁、刘翔、杨扬、陈露、肖俊峰、刘虹等,异口同声地共祝深圳“申大”成功。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洪友廉在“申大”冲刺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如果深圳申办成功,我们会派出最强大的阵容参赛,支持深圳。”

  在“都灵决战”前最后一次考察评估深圳时,基里安对深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和我的同事们对深圳之行非常满意,我们的深圳之行非常成功。”

  创新思维,另辟蹊径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团烈火迸射出来”。

  参与大运之于深圳人,就是一种“创造的欢乐”。

  2011年6月1日,深圳中建钢构公司的9对新人共同步入婚姻殿堂。为了保证大运工程,他们的婚期一推再推。在公司举行的集体婚礼上,唐齐超、陈珊夫妇激动地紧紧相拥:“我们是大运场馆的建设者,也是最早在大运场馆拍摄婚纱照的新人。能在这里参加集体婚礼,我们真的很自豪、很快乐。”

  大运中心“绿水晶”的焊接工人汤双亲,与三四千名工友一道,在工地风风雨雨3年余,用他们的汗水作墨,书写了新的“一千零一夜”精彩故事。为了保持温度,同时防止有风造成焊接气泡,整个焊接场地用保温材料围得密不透风。即便是酷热的夏天,汤双亲也要穿上厚厚的防护衣,在蒸笼般的焊接场地连续奋战。一个班下来,他的防护衣不用拧,汗水径直往下淌,跟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可他淡淡一笑:“几个场馆都起来了,漂亮得很!想到这儿,什么都值了。”

  如果说,付出艰辛努力可以创造“精彩”的话,那么,实现“不一样”更需要创新思维。

  深圳“申大”成功不久,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就提出忠告:不是城市为运动会服务,而是运动会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服务。

  深圳记住了这位中国体育界元老的提醒。大运会进入“深圳时间”后的2009年8月,大运会筹办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响亮地提出了“办赛事、办城市”的战略。两个月后,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了《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一系列举措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2011年1月5日,新年的钟声余音未散,深圳市委、市政府即召开“迎大运”的动员大会,“全市总动员,大干200天”。3天后,一批身着蓝马甲的公务员走上街头,拉开了“文明出行”志愿行动的序幕。

  今天,一个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功能更完善的“新深圳”,已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创造的“烈火”,迸射出的又何止是这座城市的“不一样的精彩”!

  翻开52年的大运史,你会发现,这个在世界体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性赛事,商业运作的记录是一片空白,全然没有奥运会赞助如云的境况。

  这个“记录”,作古于深圳第26届大运会。

  从启动市场开发、到可口可乐率先签约,深圳大运会迄今已签约赞助商43家。深圳,奠立了世界大运会市场化运作的里程碑,开辟了大运经济的新领域。大运会,将因此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曾经创造过无数“世界第一”、“中国首创”的深圳人,今天,又在办赛事的新旅程上,不断为世界大运会书写新的篇章:

  2011年5月10日,大运会历史上首次网上虚拟火炬传递在深圳启动,当日即吸引35万大学生参加。截至目前,中国90%的高校和海外千余所高校的学子均参与网上火炬传递。

  2011年6月26日,20个“家庭火炬手”脱颖而出。几天后,15名“绿色大运火炬手”又被选出。在8月7日的城市火炬传递中,这些特殊火炬手作为大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新生事物,成为主角和舆论焦点。

  “绿色行动”、引入男性礼仪人员颁奖、开闭幕式不放烟花……深圳人用创造性的思维,操办着一场非同凡响的青春盛会。

  放飞梦想,一起happy

  市民中心广场,巨型大运会倒计时牌格外引人注目。

  365天、200天、100天、30天、7天、4天……数字在跳动,时间在流逝。倒计时牌即将“清零”。

  世界青年大学生的欢乐盛宴,却刚刚奏响序曲。

  从申办成功至今的4年多里,时间见证了一座城市为一场盛会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2009年7月12日,第25届大运会在贝尔格莱德闭幕。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将大体联会旗交给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的王荣。一场主题为“深圳时间”的接旗仪式文艺表演,将世界大运会正式拨入“深圳时间”。

  从这里开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深圳。

  从这里开始,深圳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被点燃。

  建设一流的设施,打造一流的团队,营造一流的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展示一流的形象。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大运会筹备工作的明确要求。

  搭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大运会组委会、执委会、执行局三级赛事组织指挥体系;成立赛事运行指挥部和17个专项指挥部、7个工作委员会。这是深圳为办一届成功、精彩的大运会而构筑的坚强堡垒。

  市民们豪情满怀,以各种各样、富有创意的方式投身大运。

  “深圳邀请世界”。别具一格的大运信使全球宣传活动,将“深圳”、“大运会”、“UU”这些关键词,迅捷地传递到世界各地,让世人触摸到深圳人“全民大运”的力量和雄心。

  “迎大运、创文明,社会组织在行动”。40多家社会组织及其100余家会员单位、近6000名志愿者的群起响应,让深圳市民的大运情怀得到充分彰显。

  “迎大运,行大运”。第11届百公里徒步活动,吸引逾1.5万名“驴友”,以步行的方式给力大运。

  从申办标志“飘扬的U”,到会徽“欢乐的U”,再到吉祥物“UU”,深圳大运会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千万市民的心。每一次征集方案,总能吸引无数市民的目光,总能激发普通人的灵感。

  同样的U型、一脉相承的精神和文化内核,表达的是深圳人对大运会的共同祈愿:未来、青春、友谊、创新、欢乐、开放、包容、互动。

  小手拉大手、颁奖礼仪志愿者选拔、25万义工整体转换为大运会城市志愿者、给志愿者征集昵称……大街小巷,醒目的U站越来越多,笑容可掬的“UU”笑脸随处可见。

  深圳人正不约而同,放飞梦想,一起大运。

  大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圆满召开;大运会火种在百年清华成功采集;首站火炬传递在北京大学进展顺利;深圳湾体育中心、大运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充满现代气息的场馆拔地而起;“百万市民讲外语”活动深入街巷和工业区;大运会核心理念“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引起全城共鸣,化作整体行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深圳大运会,在52年的大运史上,只是一个章节。然而,为了留下与众不同的史料和财富,深圳人可谓不遗余力。

  两天前,年迈的基里安老人在百忙之中,再次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就像前几次造访一样,他对深圳的媒体也充满了感情。这一次,老人感慨万千:“当初的承诺一一变成现实,我深信,深圳将向全世界展示一届与以往不同的大运会。”

  深圳,大运!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