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黑龙江农场和地方实现资源共享 推动传统农业大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7:0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记者乔仁慧 黑龙江台记者王军锋)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黑龙江省农场和地方“场县共建”实现资源共享、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11-08-09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的智能化3G物联网大棚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让工作人员通过一部3G手机,就能检测到大棚里面细微到一根草的生长情况:

  技术研发者渠德军:那块就是咱们“全球眼”,可以看到大棚里的各种作物生长情况。这个呢,是咱们的“无线传感器”,可以看到浅土的温度,还可以控制。只要是带上咱们的3G手机,到哪都可以控制这块,现在就属于“傻瓜式”的种田了。

  如今,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水平,GPS定位系统、3G物联网等先进科技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全面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仅农业物联网技术一项,就让粮食作物产量平均提高5%以上。十一五开始,黑龙江垦区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行“场县共建”,垦区的大农机犁掉了阻碍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壁垒,让地方与垦区实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告别过去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依托农垦的大机械统一作业和先进的育苗技术,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农民的钱袋也鼓了。

  佳木斯富锦二龙山镇双合村农民王文韬:原来我们这水稻亩产平均也就是800斤左右;现在经过和农垦“场县共建“代耕、代种、代收。以后亩产增加到1200斤左右。一亩地能增加个4、5百元;今年看现在水稻长的挺好,我家今年种的20晌地,估计增收个十万块钱肯定没问题。

  如今,“场县共建”已在黑龙江66个县和105个农场全面推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表示,共建共享机制,可助推黑龙江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

  隋凤富:假如我们周边的农村、农民耕地达到农垦的生产力的耕作水平,黑龙江省就是二分之一的土地,完成了70%-80%的产能工程。

  预计未来3年,农场带动周边地区增产的粮食可达300亿斤。“场县共建”使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更添底气,他们提出新的目标——三年后在保持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的基础上,再夺粮食商品量和调出数量和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两个全国第一。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闫文义:科技使我们黑龙江省的农业由“慢牛”变成“快马”。我们有信心,在十二五期间,使我们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保持在一千亿斤以上,并且达到国家第一的水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线索爆料平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登录平台或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