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喀什残友’是我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7:10  深圳特区报

  

“‘喀什残友’是我家”
8月3日是学员亚生江和库尔班沙古丽的生日,残友们用英语、汉语和维吾尔语合唱生日歌。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 彦

  通讯员 刘敬文 朱锐 文/图

  跟随深圳援疆的步伐,6月28日,深圳市残友集团喀什残友科技公司挂牌。这是一个帮扶喀什残疾人培训与就业的社会服务项目,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用飞旋的舞蹈和深沉的手鼓表示热烈欢迎。7月20日,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前来调研时评价:“这是残疾人就业的亮点,民族团结的典范。”

  深圳“残友”来到喀什

  5月20日,郑卫宁坐着轮椅出现在万里之外的新疆喀什。作为深圳市残友集团创始人和郑卫宁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他创立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残疾人企业,10多年来解决了3000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并因此成为“中华慈善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自强模范”,3年以来4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残友集团的成长史同时是残障人士生存方式革命的社会运动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慈善蓝皮书》如此评价。

  郑卫宁此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新一轮援疆中突出“民生优先”,号召深圳的社会公益慈善力量援助喀什。残友集团虽然已在全国建立了31个残疾人社会企业,但是缺乏在民族地区办企业的经验,郑卫宁于是亲赴喀什实地考察。

  据喀什市残联统计,喀什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为3000名,就业率不足4%,因为不少人缺乏技能而难以就业。喀什市残联特意组织了一场见面会,女孩克比努尔坐着轮椅来到会场,当她得知来自深圳的残友集团将倾力帮助喀什的残疾人就业时,激动不已的她与母亲相拥而泣。

  郑卫宁动情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尊严,残友集团一定会为喀什的残疾人搭起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按照他的构想,这个平台每年培训500名残疾人,使500户家庭受益,同时帮助300人就业。

  就业一人,安定一家,稳定一方。喀什市给予大力支持,立即划拨色满乡敬老院作为残友培训与就业基地。

  6月10日,残友集团的创业元老刘勇率邵锦钊、黄乃雷、高正坤从深圳远赴喀什,他们自喻为“西天行者”,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了基地建设、申请营业执照和招聘学员3项任务。

  为了参加首场招聘会,一位维吾尔族妇女推着轮椅上的女儿,走了1个小时来到会场。刘勇说:“这情景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自己,我再辛苦也值得!”首批招聘了68名维吾尔族学员,由于基地容量限制,还有160名当地残友排队轮候。

  玛依拉的人生转折

  女孩玛依拉爱美,偏偏从小身患怪异的皮肤病,还影响到骨骼生长和行走。尽管无法踏入校门,只能捧读弟弟的课本,知识水平却达到高中程度,并从电视里学了一口流利的汉语。成为喀什残友基地的学员后玛依拉发现,68位残疾兄弟姐妹的人生境遇大同小异,过去常常以泪洗面。

  第一节课上,刘勇开导大家:“以前我想申请报刊亭,别人说我影响市容,现在我依靠自己的努力有了幸福的家庭。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可能。”

  实训课程让玛依拉感到新鲜和兴奋,3D制图、珠宝设计、软件工厂、图形处理等,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世界,如梦如幻却触手可及。她从此迷上电脑,每天泡在电脑房里,和大伙一起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迫切地需要表扬和肯定。

  深圳援疆社工站把女大学生陈军军派到残友基地当社工,陈军军换上民族服装,主动融入维吾尔族残友的生活,负责他们的无障碍后勤保障。

  7月31日,陈军军陪玛依拉回家,母亲惊讶地发现,女儿变漂亮了,因为她爱笑了。得知喀什残友接下的第一单业务是为一家深圳公司处理摄影图片、而女儿参与了这项工作,母亲哭着说:“玛依拉重新站了起来!”

  我们就像一家人

  8月3日,恰逢学员亚生江和库尔班沙古丽两人的生日。晚上10点仍然彩霞满天,大伙围坐在院子里,摆出瓜果和蛋糕,用英语、汉语和维吾尔语唱了3遍《生日歌》。亚生江和库尔班沙古丽笑得合不拢嘴,对他俩来说,这是有生以来最特别、最快乐的一个生日。

  幼年时,库尔班沙古丽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导致残疾,从此离不开轮椅。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兄弟姐妹特别多,以前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会为她做好吃的饭菜,可是从来没有蛋糕。

  18岁的亚生江是个羞涩的“巴郎子”,他一直望着大伙呵呵地笑,大伙让他说句话,他憋了半天才冒出一句:“喀什残友是我家,我爱大家。”

  在残友基地,“残疾人”这个共同属性打破了民族、宗教、文化和语言的隔阂。玛依拉说:“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甚至比一家人还亲!见到刘勇,我从不叫他董事长,而是叫他勇哥。”

  喀什残友内部选拔维吾尔族干部,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公司提供清真餐,设立了图书馆,经常组织残友艺术团与周围社区联欢。色满乡的乡亲知道残友们行动不便,纷纷前来帮忙清扫院子种植花草。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来的年轻人经常念叨这句话,一位维吾尔族大妈记在心里,8月里种下了几株玫瑰。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