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儿童剧创作必须“去成人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儿童剧通常由成人写剧本,甚至是成人导、成人演,但出席昨天举行的“创新与交融”上海国际儿童戏剧研讨会的各路专家却异口同声:“儿童剧必须去‘成人化’,还原儿童率真的本色,这样才能为儿童所接纳和欣赏。”

  儿童剧要符合儿童心理

  与会专家几乎都提到了儿时看过的儿童剧《马兰花》,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但剧中马郎、小兰、大兰和老猫所构成的故事和情节,以及当初观剧时的乐趣,至今仍为他们所乐道。这是因为《马兰花》充满了童趣,它很自然地以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视角,将现实生活的画面,编织到了五光十色的童话世界里去,使孩子们能从中领悟到只有勤劳、善良的人才能得到幸福的基本道理。

  但现状并不如意。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副秘书长唐静恺认为,现在有些儿童剧创作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往往重观念灌输轻艺术形象塑造,把剧作者自己设想出来的所谓性格强加到本来很有个性的孩子身上,既缺少对当今儿童思想、情绪、愿望、意志和心理的深层了解,缺少对儿童生活的切身感受,也忽视了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忽视了寓教于乐,没能在成人和儿童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结果尽管主题立意不错,思想内容也很健康,但观众席上的孩子们就是坐不住、不入戏。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认为,儿童剧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特征和儿童的审美需求,将“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使其成为开启儿童心智的一扇窗。

  精美包装并非最重要

  精美的外包装和吸引眼球的宣传是儿童剧“投身市场”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儿童剧绝不是为市场而生的,它的灵魂永远是它自身,再好的包装也无法取代“剧”的本质。我们要给孩子们看什么?孩子们又从中看到了什么?这应该是两个出了偏差就令人寝食难安的问题。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认为,剧是成人编的,编给孩子看的,儿童剧其实是“成人心中的生活,孩子眼中的世界”,所以儿童剧讲的绝不是“小儿科”。世界不单纯由童话构成,眼睛看到的善恶美丑更值得珍惜。

  蔡金萍回忆起在香港和一位克罗地亚老先生的谈话。“头天晚上我们刚观摩了一个英国剧团的芭蕾舞剧《小飞侠彼得·潘》,故事的最后因为相信精灵存在的孩子越来越少,精灵即将逝去。于是舞台上的所有演员面对台下观众带头呼唤精灵的名字,终于在全场的呼唤中精灵复活了。从手法上,这是最常见的互动形式。然而这位老先生对此十分不以为然,甚至颇为愤慨:舞台上的一切是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思考和判断要尽可能地留给孩子自己。关于精灵是否存在,每个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结论,而不是这样带有煽动性的引导,引发‘从众效应’”。

  蔡金萍说,这位老先生的意思是,即使要呼唤精灵,也应该由台下的孩子们自动自发地喊出来。或者说,不强制性灌输对事物的评判结果,留给孩子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成人写儿童剧要放低视角

  在旁人看来是“小儿科”的儿童剧,在上海市剧协副主席荣广润的眼里则是另一番风景。他说,儿童剧创作是一项高难度的艺术创作活动。儿童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儿童,儿童剧的创作者却主要是成年人,如何跨越这一距离是儿童剧的重要课题。

  唐静恺也认为,儿童剧是由成年人写的,而成年人对人、对事、对生活观察的视野和视角显然与儿童有着很大的差异。当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观看儿童剧的过程中,得到真、善、美的甘露滋养,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时,我们有必要将视角放低,懂得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什么,他们缺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贴近时代、贴近孩子们。荣广润则强调,成人写儿童世界不容易,成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用成人的视角框定儿童,用成人的思维圈定儿童,结果主观代替了客观,成人取代了儿童。他认为,读懂儿童,才能写好儿童。中国演出家协会副主席蔡正鹤在谈起儿童剧创作特点和发展趋势时指出,聚焦当代中小学校园内外生活的新创作剧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人写儿童剧,更需与孩子打成一片。

  本报记者苏军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