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党史开讲]面对西方列强入侵 日本最终选择何种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8:0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消息,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渗透和掠夺;做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历史的进程中最初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与中国选择抵抗不同,日本的选择是“先顺从,再效仿,最后脱亚入欧”。

  今天,党史开讲第95讲,军事专家、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为您解读: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日本最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金一南:日本跟最初也是一个被侵略的国家。1840年中国遭鸦片战争入侵,1853年美国海军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强行闯入日本日本浦贺港,要求谈判通商否则动武。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此后,日本与中国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1855年,俄国强迫日本签订《下田条约》。1856年,荷兰强迫日本签署《和亲条约》。1857年和1858年,美国又与日本签订两个所谓的《通商友好条约》,不仅夺得了租界和领事裁判权,而且剥夺了日本的关税自主权。1860年以后,英国也分别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1863年至1864年,美、英、法、荷四国组成联合舰队,炮击日本下关,勒索战争赔款,控制日本关税,取得在日本的驻兵权。

  日本命运最初与中国完全一样,从这点里看,东方革命所发生的背景,印度、日本、中国这些国家民族命运都一样,但走的方法、道路完全不一样,至于日本在签订大量丧权辱国条约基础上总结出什么经验?绝对不能跟亚洲国家再混在一起,不能跟朝鲜、不能跟中国,不能跟东南亚,不能跟菲律宾,要自己走。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当中国正在开展抵抗运动,印度正在开展不合作运动时,日本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先顺从,再效仿,最后脱亚入欧”。日本最直接的侵略对象是谁?第一是朝鲜,第二是中国,通过对朝鲜的占领、击败中国获取巨额的战争赔款,完成日本的现代化。

  20世纪风起云涌,各个国家、民族都在进行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效果完全不一样。当年选择的效果在今天都很明显,今天印度的状态也是印度当年选择的结果,今天中国的状态也是中国当年选择的结果,今天日本的状态也是当年日本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国家、民族跟个人一样,历史上大的十字路口并没有几个,一旦选择影响重大,从今天来看我们都能看清这些重大的影响。

  专家简介:

  

  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资料图)

  金一南,1952年出生,1972年入伍,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 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解放军报特约撰稿人,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中国军事统筹学会战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党史开讲系列报道——

  一代将领陈昌浩亲上飞机扔手榴弹

  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如何成为历史必然

  周恩来巧解博古心结 毛泽东获真正领导权

  周恩来与毛泽东改变中国命运的谈话

  坚定的历史自觉使周恩来在党内无可替代

  朱德同志如何保存革命火种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如何步步探索正确革命道路

  共产党成立初期各界如何探索救国之路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命运折射出党的艰难

  陈独秀为什么没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陈独秀为何无法走出独立自主的道路

  李立三和他的“立三路线”

  

  金一南:毛泽东选择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桂系军阀白崇禧因何为红军闪开一条路

  国民党两面夹击下红色政权如何突出重围

  如何理解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共产党人对“枪杆子”的认识历经何种变化

  毛泽东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关键作用

  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助国民党确立建党模式

  鲍罗廷如何将蒋介石推上国民党权力的巅峰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如何排挤共产党人

  南昌起义背后的偶然与必然

  南昌起义中朱德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共产党人用坚定信念奠定新中国革命基础

  俄界会议召开 中国革命面临何种困难局面

  共产党人对“枪杆子”的认识历经何种变化

  毛泽东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关键作用

  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助国民党确立建党模式

  鲍罗廷如何将蒋介石推上国民党权力的巅峰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如何排挤共产党人

  南昌起义背后的偶然与必然

  南昌起义中朱德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共产党人用坚定信念奠定新中国革命基础

  俄界会议召开 中国革命面临何种困难局面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