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舟曲一年,伤痛中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8:20  南方日报

  

舟曲一年,伤痛中重生
昨日,一名儿童向灾害遇难者献花。 新华社发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灾后重建的170个项目中,已开工项目达到137个,占到了总量的81%;已完成投资13.4亿元,占规划投资的26.7%。

  舟曲,美丽的藏乡江南,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居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一年前,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使1500多个生命无辜凋落。灾难造成1.2公里长的堰塞湖,没过1/3的县城,150万方的淤积物将医院、学校、集市瞬间吞噬……

  昨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周年,舟曲举行纪念活动悼念遇难同胞。曾经遭受巨大创伤的土地,如今正从伤痛中站起,一个新舟曲正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灾后重建重预防

  如今,舟曲地质灾害预报和防御能力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通过山坡土地裂缝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检测预警员便可判断该地点是否有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但提高预警能力只是第一步,按照科学的办法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赢得主动。包括龙江新村、三眼峪沟、罗家峪沟在内的第一批8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都是舟曲泥石流灾害的重灾点,工程在今年3月开工,目前,龙江新村的工程已经完成了46%,整个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验收。

  去年,舟曲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曾致当地“动脉”白龙江部分淤塞,防洪堤多处被洪水冲毁。现在,新建堤坝已换成钢筋水泥,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

  此外,去年遭受重创的三眼峪现已建成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排导渠,上游还将建立15座大坝,跟排导渠同时发挥作用。

  罗家峪县城内新规划了安置点,新建26栋居民楼,可安置1532户受灾群众。

  “兰州新区”两年内完工

  在舟曲灾后重建与规划中,兰州新区转移安置点计划安置舟曲受灾群众8000多人,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项目已于4月底正式动工。

  在这一片600亩的土地上,除了有可以安置1150户居民的住宅区之外,在它的东侧,正在建设的是一个可以容纳3500名学生的寄宿制高中。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转移安置区还配套了一个总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新的道路建成,将来安置区离兰州市区只有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按照设计规划,在安置区的北侧将建设一个占地900亩的舟曲产业园区,不仅可以解决舟曲在兰州人员的就业,还能让舟曲的转移安置搭上兰州新区的发展快车。整个安置区建设预计在两年内完成。

  物资供应超灾前水平

  占地5090平方米的滨河商贸市场,是舟曲县城唯一的集蔬菜、副食为一体的综合性集贸市场。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曾导致滨河商贸市场全部被洪水淹没,院内淤泥厚达2米多,市场交易中断……如今,滨河商贸市场,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

  舟曲县工商局局长王国庆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滨河商贸市场有各类经营户201户,个体户容量比灾前扩大了整整一倍。个体商铺也从灾前的1200多户发展至1400多户,全面赶超灾前水平。

  韩宏斌的宏源超市是舟曲本土最大的超市。县城里现在有20家直营店,整个舟曲县有110多家加盟店。去年,泥石流发生的第二天,宏源超市就开门营业了,是灾后第一个开门营业的商业网点。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被泥石流损坏的7家店已经全部恢复。不但如此,宏源的直营店还增加了5家。

  南方日报记者 徐滔

  实习生 许芷君 顾健

  据新华社电 昨日上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周年纪念活动,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举行。

  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泽巴足介绍了灾后重建项目的进展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灾后重建的170个项目中,已开工项目达到137个,占到了总量的81%;已完成投资13.4亿元,占规划投资的26.7%。

  按照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总计8大类、170个大项目和50.2亿投资中,由中央、省直部门、州县三级的15个重建主体分类实施。其中中央、省直部门和兰州市援建、代建60个、34亿元的大项目,舟曲县承担110个、16亿元的自建项目。

  舟曲县委书记范武德介绍,截至7月底,省直部门援建、代建的60个项目全部开工,舟曲县自建的110个项目已开工77个,29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8月可开工;受灾群众安置房预计今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建设,明年9月有望全部入住。

  “舟曲灾后重建的170个项目将在今年实现90%以上开工。”范武德说。

  新华社昨播发长篇通讯肯定广东援建汶川成绩

  城市灾后重建的世界范例

  南方日报讯 昨日,新华社播发题为《爱的丰碑——写在汶川援建三周年之际》的长篇通讯,充分肯定广东援建汶川的成绩,“在中国的西南大地上,矗立起一座汶川人和广东援建人员共同铸就的丰碑。”

  向历史递交合格答卷

  报道说,“记者近日走访‘5·12’大地震后的汶川县城发现,一个高规划、高起点、高投入及文化超水平、医疗超水平、教育超水平的‘三高三超’的现代城镇已经在我国西南高山峡谷之中崛起。在短短的三年援建时间内,汶川人民和广东援建人员共同拼搏,坚持恢复与发展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安全与节俭相结合、重建与理想相结合、经济与民生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长远效应的‘广东—汶川’灾后重建全新模式。”

  报道说,广东援建汶川“向中国、向世界、向历史递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广州市对口援建前线工作组总工程师宋金峰介绍,汶川县城的援建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的支持,其中包括何镜堂、周福霖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美国、波兰、日本等上百位海内外专家。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共识:广东援建汶川,运用世界眼光,现代规划世界理念,是城市灾后重建的世界范例。”

  报道说,“在很多人心里,重获新生的汶川,是中国乃至世界抗灾救援的‘精神特区’。汶川的苦难和拼搏铸就了人道主义精神、爱国精神、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五大窗口效应。”

  报道说,“汶川是羌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区,援建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情感大融合……此外,汶川重建还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窗口。”

  “在经历了震撼、磨难、挣扎、拼搏后,援建者都说,进来的自己和出来的自己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如果说汶川重建是一大奇迹,那么汶川人和援建者的精神重生就是更大的传奇。”

  向世界彰显“中国名片”

  报道说,“走在今天的汶川街头,各种带有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信息符号扑面而来。人们发现,重建后的汶川作为中国的‘名片’,渗透了中国价值观、文化、体制的力量,民族的特性,乃至对世界兼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总体面貌的特性。”

  “据了解,整个汶川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广东共投入资金112亿元。沿海与内地发挥优势互补,创造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羌族干部游涛认为,广东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优势与汶川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扶持和推动了汶川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发展滞后地区的灾后援助,也是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一次重要实践。”

  “汶川县委副书记龚明说,广东援建不仅盖了房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可持续的产业。广州在汶川县城建立了建材及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将这个中心大造成阿坝州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建材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还打造了一批像西羌文化街、有地方鲜明特色的项目,让农民实现增收,依靠自我发展。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说,广东不仅帮汶川站起来,更帮汶川走向世界。”

  报道说,“汶川的‘中国名片’效应还包括羌藏回汉等多民族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共建,包括把握民族间文化差异,增强两地互动,彰显团结互助精神等。广东援建充分尊重当地羌、藏、回、汉等多民族的需求和文化习惯,得到了当地群众广泛认同。汶川县威州镇党委书记、藏族干部王宇说,广州援建干部注重在规划设计上融入羌藏文化元素,建立‘尊重理解、包容共建’的合作机制,使民族和谐得以传承发展。”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