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尊古而不囿古 于山水间独得意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8:24  南方都市报

  

尊古而不囿古于山水间独得意趣

  

尊古而不囿古于山水间独得意趣
石门远望图。

  

尊古而不囿古于山水间独得意趣
泉声咽危石图。

  

尊古而不囿古于山水间独得意趣
水阁空明图轴。

  第八期

  卢子枢绘画

  发掘东莞文艺钻石 擦亮岁月坎坷沧桑

  卢子枢(1900-1978),原名沛森,又名沛霖,号“不蠹斋”主,东莞市虎门镇卢屋人。精研国画,尤工山水,善鉴赏兼长书法。其山水从四王入手,历元季四大家,“上师董源,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兼用,骎骎乎古,卓尔不群。”现有《卢子枢书画集》《不蠹斋友人书札》《中国一代书画名家卢子枢》等出版存世。

  创作历程

  祖父启蒙始与书画结缘

  卢子枢成为莞邑颇有影响的画家,与其家庭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卢子枢在其三岁时失怙,八岁又丧母,因此便由祖父代为抚养。祖父卢介眉是乡中塾师兼中医师,在国画上也有一定的造诣,目前仍有其四幅净墨山水斗方存世。由此,祖父卢介眉也名副其实地成为孩童时的卢子枢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识字,写写画画,培养了他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此后,卢子枢也开始涉猎《芥子园画谱》、《桐荫论画》、《画学心印》等相关书籍,爱不释手。祖父病逝后,卢子枢又由伯父卢勉斋抚育。伯父卢勉斋是清末秀才,也是非常喜爱国画。后来卢勉斋到广州定居供职,便将卢子枢带到省城报考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校,卢子枢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就读期间接受系统美学教育

  卢子枢就读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期间,由于对美术特别有兴趣,因而也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美学教育。其间他接受的中西美学教育,对他以后的画学兴趣与取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有从日本留学回来,担任高师美术教师的水彩画家陈丘山先生的具体指导外,国画老师胡仁阶先生对卢子枢的影响也很大,因而卢子枢在毕业后,很快便放弃在西画上的发展,而全心全意投身国画艺术。

  在师范学校毕业时,国画老师胡仁阶先生赠他一幅团扇画。1922年卢子枢在此团扇画背面绘画一幅并题跋。三十八年后,他六十岁时再次观看这幅保存了数十年的团扇画后,心有所感,再次题跋云:“此画为余廿二岁所作,距今庚子已历三十八年矣,笔墨樨弱如小儿涂鸦,仅得形式,然亦可见作画早中晚年变化之过程,知一艺之成殊非易易也。庚子(1960)八月卢子枢并记,时年六十。”从《不蠹斋友人书札》来看,胡仁阶先生在此后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里,还在书画交流、收藏鉴赏方面,经常与卢子枢切磋共赏。

  同好交游始有“卢画”之称

  卢子枢刚从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时,恰逢广东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举办。初出茅庐的卢子枢有作品国画一幅被选入参展,借此机缘也结识了高剑父、林直勉、余绍宋、潘和、邓尔雅、赵浩公、冯钢百、胡根天、卢振寰等书画家。

  1923年,广州成立了一个规模大、影响深远的艺术社团———“癸亥合作画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卢子枢成为该画社的创始人之一。到1925年时,“癸亥合作画社”扩展成为“国画研究会”。广东省政府编制民国十五年年鉴时,国画研究会上报的编鉴材料中,所附之会员名单已达182人。

  郑春霆先生在《岭南近代画人传略》中,对卢子枢在此期间与书画界同好的交游有过这样的描述:“课余辄以文艺之事,就教长者,如词人陈述叙,诗人黄晦闻、画人潘至中等,均奖掖备至。至所交游者,胥为一时之彦,老宿如汪憬吾、商衍鎏,其余蔡寒琼、王秋斋、容希白、佟绍弼、谢次陶、胡伯孝、莫培远,而常与文物清谈者、如林直勉、黄子静、何冠伍、徐信符、马武仲、马宾甫、冯康侯、潘熙等,均乐友之,尤以熊润桐为莫逆之交,有‘熊诗卢画’之誉。”

  事实上,当时在岭南地区还有“广东二卢”之说,即以南派为宗师的卢子枢和以北派为宗师的卢振寰,一南一北,风格各异。后来,又有“东官三家书画”之誉,指的就是三位莞籍书画名家邓尔雅、林直勉、卢子枢。

  樵山作画以自然为师

  1937年时日寇侵华轰炸广州,卢子枢也因之随任教的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迁往西樵简村。位于南海市西南部的西樵山,风景秀丽,气象万千,既有闻名的樵山七十二峰,也有高峡出平湖的天池奇观,历来留下不少名儒雅士的墨迹。专攻山水画的卢子枢显然也不会空入宝山而不得,他在当地同好卢凤奇、梁秀南两位先生的陪伴下,利用课余时间,游遍西樵数十处景点,对盛传的山中名胜古迹,寻历殆尽。这段时间的游历,也让他以精到的笔墨技巧创作出《西樵揽胜》长卷、《西樵揽胜册》,及一批以西樵古迹、名山胜景为主题的画作。

  樵山作画也被称为是卢子枢青年时代艺术生涯一个重要转折。当时的广州收藏家马宾甫在1938年端午给卢子枢的书信中就这样表示,“公曾到樵山绝顶,迩来作画必得山川之助,能赠我一小张否?前过研山寓斋,见近作已得樵峰胜处,笔法顿改,可知吾公襟怀矣”。

  在随后的人生中,卢子枢也曾多次前往祖国各地采风,他本人也对山水游历感受颇深,留下了这么一段话,“余饱览山川……此外山水园林,如富春山阴之胜,钱塘观潮之奇,会稽禹王庙、兰亭、东湖、陆游、沈周、徐渭(青藤书屋)、杭州西湖各名胜古迹,苏州虎丘、沦浪亭、师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以及近人鲁迅先生故居,杭州黄宾虹、吴昌硕大师纪念室,等等。俯仰景物,疏瀹精神,收海内奇观于一旦,为旧时书画家所梦想而不易一时遍履其地者,居然历览无余,真生逢今日之幸事也”。

  经典漫谈

  画作有“清、贵、雅”的特点

  近几年间,卢子枢的书画作品在收藏界表现较为抢眼,也引起了更多爱好者的关注。但有一部分人却认为卢子枢的画作虽然历经几个时代,但却“缺乏传统气息”。事实上,三四十年前,书法家、诗词家朱庸斋先生就曾对此作过解释,梁竞鹏的《居美散记———在美说东话西》里就记录下了这段话,“传统绘画笔法和现代派绘画笔法各有吸引人之处,不在于他们运用什么笔法,而在于他们绘出的书画能否产生引人思美崇高效应。卢子枢先生的书画就具有这种魅力,他的作品必将经受得起时光的检验。”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也认为,卢子枢的画不是简单地临摹古画,而是吃透了传统,显得既空灵又高古。卢子枢的绘画主要是突出元代的东西,讲究笔墨气息,讲究线条的节奏感,在国画研究会中成就是比较高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1929年卢子枢参加了全国首届美术大展,当时黄宾虹对卢子枢的作品评价非常高,在说到全国学宋元的画比较好的画家中,就特别提到了卢子枢。

  著名文献家王贵忱则认为,卢子枢的绘画由宋院画一脉下来,具有比较鲜明的“清、贵、雅”等特点。他的繁笔山水和简笔山水也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其尊古又不囿于古,进出自如,自出机杼,最终从传统中走出,回归自然而独具面目,饶有建树。

  画风被评为“消失的主流”

  《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中就选录了卢子枢1956年的《泉声咽危石》图,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陈亚非先生对该画的点评是,“卢子枢山水初宗四王,历元四家,上追董源、巨然,深得古人法度。此幅描绘山林瀑布景致,以中景为主,层峦叠翠,天高气朗。中景中泉水湍奔射石,喷珠溅玉;近景中两株松树,将近景和中景连成一体,构成画面幽深的意境。画中笔墨精细爽利,设色温润,较好地表现了山谷幽深曲折,春日明媚的美丽景色,充分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底,以及崇尚平淡恬静的生活情趣”。

  这种“传统”后来也被一些人称为是“消失的主流”,策划了“古风去来———卢子枢、袁伟强、卢秀宴、区广安师徒三代书画联展”的卢延光就认为,卢子枢的艺术从清代“四王”以来,并可上溯到宋、元气脉。古人从元代开始就把黄公望、元四家等视为绘画的正脉,也一直处于正宗和主流地位。但在此后的思想变革和中西文化碰撞中,也同样出现了美术革新与守旧,先进与落后的争论,其时岭南画派被认作革新一方,国画研究会则代表保守的一方。

  随后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在近代岭南美术史上,卢子枢所在的国画研究会曾经声势浩大,与当时的岭南画派算是并驾齐驱。但随后两个派别的发展道路却相差甚远,岭南画派影响深远,而国画研究会尽管人数众多,却有着渐趋边缘化的迹象,影响力都无法与岭南画派相提并论。直到近年来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他们的画作。尽管如此,纵观近几年的书画拍卖会上,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院的核心人物的画作表现依然相差较大。

  风雅品评

  卢子枢氏《松溪高隐图》上师董源,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兼用,骎骎乎古,卓尔不群。

  ———黄宾虹

  卢子枢之画,在粤中久负盛名,苏沪却少知之者,谢稚柳见子枢山水云:“目前世之摹董香光者,无出其右”,陆丹林以子枢画示吴湖帆,湖帆留置一周,借以欣赏。

  ———郑逸梅《艺林散记》

  卢子枢先生对国画传统笔墨的皴擦勾研点染诸法,功力深厚,其运笔、用墨、设色、留白,法度极为周密,于荒冷中见其神韵,华茂中具有逸气。先生平生多见古人真迹,博览约取,浑然一格而独具面目。又游山川,从自然景色中悟得山水真趣,创意造景,自成一家。

  ———《广东画报》

  卢君子枢精研六法,尤工山水,从清初四王入,历元季四大家,而上追董、巨,深得南宋三昧,久任各中上及美术专门等校教授,从游者甚众。民国十八年(1929),偶应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之征,以《溪山高隐图》展览于上海。老画师黄宾虹称其上师董源,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互用,骎骎乎古,卓尔不群,其见重如此。书法董玄宰,参以钟、王,兼工八分,精诣略与画等。顷岁辍讲杜门,所造益邃,神行官止,意到手随,笔墨俱化矣。

  ———熊润桐

  小楷秀润温醇,翩翩儒雅,悦人心目。其隶书慕张迁、礼器、乙瑛、史晨,而沉雄朴茂,得景君精粹。尝见其作圣教、兰亭体,知渊源有自,中参以褚河南,李北海、苏米,而一以董之率真自然为归,章法错落有致,墨趣浓淡相宜,不矜不怪,不激不励,雍容蕴藉,一如其人,尤为识者击节爱赏。

  ———苏庚春

  相关艺能

  考证鉴赏有独到之处

  由于自身具备较高的基础理论之外,在日积月累的磨练中,卢子枢也逐渐成为著名的鉴赏名家,对古籍版本,古字画,碑帖金石、古瓷古物都有很高的鉴赏水平。

  苏庚春先生则在《卢子枢书画集》中撰文表示,“举凡周金汉简,唐碑宋札,画道书风,真伪论断,疑难折衷、言简意骸,理切事明,态度谦和,不自骄矜,为余心折”。

  对整理古籍善本颇有贡献

  著名的藏书家莫伯骥一生酷爱藏书,藏书最多时达五十多万卷,因而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作为好友的卢子枢协助莫伯骥于1934年完成《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二十二卷。其间莫伯骥赠卢子枢一副七言联:“校书自古称三到,艺菊于今重五多。”

  书法不矜不怪

  卢子枢认为书画同源,相辅相成,所以在习画外,他尤好书法碑刻。何曼庵的《东官三家书画》对于卢子枢的书法有着这样的评价,“卢子枢书法董香光而得其神髓,明古今源流正变得失,无狂怪虚伪习气,雅淡自适,襟怀洒脱,尽见于笔墨间”。

  卢子枢的书风受二王、董其昌、米芾等大家的神韵影响颇大,其书法根自明代董其昌,取其意态率真自然;同时吸取米芾笔法的猛烈峻快,又推溯羲之的风流纤美,融汇贯通,形成了点画多姿、严隽柔美的书风。因此对于卢子枢的书法作品,时人也常以“卢公写二王”、“卢公写董”来概括其书法的“点画多姿、园劲柔美、奕奕生动”的隽逸风格。广东省美术馆收藏的行书《正气歌》,东莞博物馆收藏的行书《女史箴》等作品,就体现了潇洒秀逸,清淡典雅,流畅自然的特点。

  记者寻踪

  遗迹有多处,却无纪念馆

  卢子枢生于虎门镇的卢屋村,现在来到这个村子依然还能看到保存下来的祖居,但已经无法从中寻觅卢子枢少时的踪迹。村中一些老人在被问起卢子枢时,依然知道那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小时候就在这里生长。但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较为残破的故居一直无法重建或者辟为纪念馆。

  与很多莞邑书画家一样,卢子枢同样在省城广州居住多年。广州市的越秀南路150号,也是卢子枢和家人租住时间最长的房子,据说一住就是30年,直到1982年。但30年的时光里山河换新颜,现在那里已经找不到那栋三层小楼。

  毗邻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虎门图书馆二楼,现在设着一间卢子枢艺术纪念馆。这间总面积二百六十平方米的纪念馆里竖立着卢子枢先生的铜像,厅内共陈列了卢子枢的绘画作品一百余件,书法作品八十多件,以及卢子枢珍藏的一批鲜为人知的名人信札百余函。遗憾的是,当记者来到纪念馆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原本就只在周末下午开放的纪念馆因为一些考虑,目前在平时已经都不开放。记者通过深色的纪念馆大门往内张望,卢子枢的铜像隐隐约约,而那些书画作品却遗憾地未能一见。幸运的是,记者拿到的一份此前纪念馆的解说词则较为详细地勾勒了卢子枢的书画道路。

  东莞博物馆此前也曾设过卢子枢的书画展厅,但记者上周末前去时,开放的一至三楼展厅内,有蒋光鼐将军的个人文物展,也有一些现代画家的画展,东莞历史展,但那个卢子枢的书画展厅却未能见到,几位当值的工作人员也未能释疑。

  轶闻趣事

  韩启德为长卷写百字序文

  在虎门图书馆的卢子枢艺术馆中,有一幅最珍贵的珍藏,是由卢汝圻先生捐的卢子枢《临圣教序》。《临圣教序》卷长10米,仅内文就有近5米,为卢子枢1936年临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也是他书法代表作之一。其后杨之光、吴南生、欧初、陈景舒、陈永正等多位广东名家在卷尾留下了墨迹,卢汝圻亦在卷尾作捐赠跋文,介绍此卷由来。

  但《临圣教序》自1936年成卷以来,却由于多种原因,卷首的序文一直虚位以待。到2005年9月暨卢子枢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题写百字序文,称《临圣教序》“如清风出袖,收舒自如”,充分展现了“泱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希望“以此长卷激励后生”。

  媒体赞“一字千金”

  在2007年的广州嘉德拍卖会上,卢子枢的一幅0.4平方尺(0.02平方米)的对联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当时的报道,这件作品上下联分别仅33厘米高、7厘米宽,共约0 .4平方尺,上联“未月水先白”,下联“无风松自寒”,为行楷书,上款“博文”。这幅作品初时估价1000-2000元,不料拍场争夺异常激烈,最终被广州一位藏家以9900元所得。当时各大媒体报道时,也称为是“10个小字万元,真是一字值千金矣”。

  极爱《富春山居图》多次临摹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今年6月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时,让世人为之唏嘘,连温总理也曾有过“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雅好山水的卢子枢对于这幅《富春山居图》也是极为喜爱,他一生中曾多次临摹。

  1935年卢子枢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时,是以“意追”临写的,画名取为《山高水长》,邓尔雅对此作品十分赞赏,评价极高,画卷卷首的画名“山高水长”就是邓尔雅先生建议并亲以大篆题写的。

  在1971年,受人所邀,卢子枢又一次创作了《富春山居图》卷,题记也这样写道:“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集元季诸家之长,收山川灵秀之气熔冶一炉,清真秀挺,繁简得中,实为其生平得意之作,后世画坛推崇备至……”

  下期备选:黄般若国画、李凤廷绘画、邓白工笔画

  采写:南都记者邱春风

  摄影:南都记者刘媚

  鸣谢:东莞政协、东莞市博物馆、虎门图书馆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