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察迷茫 公德何依

  近日,西安一名中学生捡到五元钱,交给警察叔叔时,警察称“无法处理”又还给了她,让她十分郁闷,拿着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8月8日《三秦都市报》)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首教育孩子们要树立社会公德心的老歌,传唱了几十年,教育了几代人。但是这个准备把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女孩子却没料到,现实环境和歌曲描写的故事迥然不同,警察叔叔不但没有“向我把头点”地致意,居然拒绝收钱。这则囧事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提出了一个大大的社会问题:重视教育和舆论的道德说教,轻视付诸行动的环境构建,不利全社会公德心和爱心的培育。

  小女孩捡钱无处归还,暴露出当前的遗失物品保管和归还机制中,还有一些明显的漏洞和误区。警察之所以拒绝收钱,是因为接受和保管遗失物品,并没有成为警察工作中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而且,接受下来以后,警察如何去和捡钱人交接手续,如何和派出所交接手续,派出所如何保管、招领等一系列后续手续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所以迷茫的警察表示“无法处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五元钱太少了,警察叔叔可能觉得不必为这点儿小钱大费周章。

  不错,五元钱确实是小钱,但这张小小的钞票却承载着小女孩纯真的公德心,这份感情和爱心是无价的,这份尊重和维护他人利益的原则是厚重的,值得执勤警察的尊重和重视。制度上的缺乏操作性,实践中的轻视,不仅让这五元钱找不到主人,更大大挫伤了一个少年人的爱心和积极性。

  教育学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社会在培育公民爱心和公德心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一方面,在书本上、在电视上、在课堂上、在家庭中,都在呼吁大人孩子都要树立社会公德心和爱心,要尊重、维护、帮助他人和社会;另一方面,归还捡来的失物却不知找谁,见义勇为却常怀后顾之忧,救助跌倒街头的伤者却怕被误认为肇事者。这种理念和实践脱节的情形,显然不利于社会公德和爱心的彰显和培育。

  当下最需要的是,从国家到社会组织、全体公民齐心协力,逐渐完善一个做好事方便、做好事无忧的社会环境,需要相关社会制度的配合,让社会公德不但能够讲得、唱得更能做得。许晓明 安徽 媒体从业者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