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办高中违规办复读班屡禁不止 升学率"指标"成诱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8:43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记者陈俊杰 实习记者李禹潼)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昨天报道了“衡水二中违规招收复读生”的事情,报道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河北一重点高中违规招三千复读生 教育部禁令成空文】 多位听众反映,类似违规招收复读生乱相在全国并不罕见。

  那么,为什么类似衡水二中的学校敢在禁令之下顶风办复读班?

  上本科线者多是复读生

  衡水二中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今年高考成绩傲人:二本上线3996人,居全省第一。但记者了解到,上本科线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复读生。

  据了解,衡水二中每年都会吸引包括石家庄、廊坊、邯郸、沧州等地的学生慕名而来报名复读。除了学生会主动报名外,学校也会主动向高分的考生伸出橄榄枝。

  截止到7月底,衡水二中一共招收了3000名来自全省多个县市的复读生。

  但是按照教育部2007年的规定,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招收高三复读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表示,教育部出台这个规定是为了避免稀缺的教学资源被浪费,确保教育的公平有序。

  陈如平:后遗症还是比较严重的,我的观点是资源的浪费问题,学校高中本身就比较少,紧张。复读生重读占用了这个资源,对很多人还是不公平的。

  衡水二中作为河北省重点公办高中,河北省示范性学校是不能招收复读生的。河北省教育厅也下发文件要求衡水二中清退复读生。

  然而,尽管前有国家教育部规定,后有河北教育厅的文件,但衡水二中还是通知复读生在8月10号开课。

  复读学生:10号上午11点以前,拿1900块钱,被子褥子,外衣拿一身就行了,去了发校服,书他没说。

  教育部的禁令在衡水二中为何难行?记者多次联系衡水二中校长秦海地,秦海地的手机始终无人接听。

  教育厅官员拒采访称“不用问我”

  那么,面对如此大规模招生并通知开课,河北省教育厅又是什么态度呢?

  记者联系了河北省教育厅。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曾超敏在电话里表示,国家法律禁止电话采访,有事必须面谈,当记者表示已经到门口,希望面对面采访时,她却粗暴地挂断了电话。

  记者:我是中央台的记者,这个事省厅……

  曾超敏:不用问我,我也不接受你采访。

  据了解,衡水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在昨天(8日)下午一直在开会研究处理决定,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衡水市教育局没有对外公开处理决定。

  争办复读班根源:升学率

  记者调查发现,违规招收复读生现象在全国并不罕见,仅河北省每年就有上万名学子加入了复读生的大军,而学校也乐意为其敞开大门。那么,是什么让学校甘愿受罚,也不愿意放弃复读班呢?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章建石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升学率是一所中学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出现争办复读班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章建石:在一些县里边的重点学校,为了声誉而战。现在大家都知道,高考的升学率很多时候成为了地方政府、老百姓高度关注的评价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在这样一个导向下,各学校也在不断地竞争,他如果招到一些好的复读生源,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对学校的声誉是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陈如平:有些学校的升学率把复读生参加高考考上一本的人数,都计算在升学率里面。这样子他就每年重复读一年一年的读,来提高它(学校)的升学率。

  除了学校有需求外,陈如平认为,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好的大学也造成了复读班的臃肿,并提高了学校的积极性,从衡水二中等学校招收的600分高分考生就不难看出。

  陈如平:高分复读的比较多 。

  记者:现在在河北这边,很多都是五六百分的学生。

  陈:对。他没考上理想学校,回来读,机会也会大一点。这种炒冷饭的方法,可能还是大家比较喜欢的。

  禁令成空文:唯升学率是问在作祟

  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部才三令五申禁止公办高中办复读班,以杜绝这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然而,禁令之下,人们还是不禁要问,对于确实有需求的学生又该怎么办呢?全都推到民办的教育机构吗?陈如平说,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陈如平:现在有培训学校啊之类的,但培训学校的质量大家还是觉得有点问题。

  记者:这块力量是不是无法吸收这么多的复读生?

  陈:一是整个资源的问题,一是师资的质量没法保证。

  如何解决复读班屡禁不止,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教育人士能达成的共识是,在目前严峻的现实下,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一纸禁令是远远不够的,是堵还是疏?后者显然是治本之道。

  陈如平的观点认为,应该改变现有的学校考核体系,废除唯升学率是问的管理弊端。

  陈如平:计算高考升学率的时候,把复读生参加高考考取的人数,不计入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单算。

  陈如平还强调,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是不可忽视的。

  陈如平:我觉得还是引导他们尽可能上去,少复读。尤其是那些高分的学生一定要上去,还得想点办法,少复读,复读特别浪费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章建石则比较推崇高考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章建石:我们要探索在部分科目上进行一年多次考试,一年可能参加3到4次甚至5到6次。美国的高考一年可以考6到7次,考生在申请读大学的时候,可以把成绩最好的成绩提供给大学。第二就是高考报名的社会化,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仅用身份证号与户籍证明进行报名,让高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剥离,这样可以缓解学校在升学率方面承受的压力。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