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桃花井

  我在苏家巷住的时候,黄昏常漫步在街巷里,穿过织机街往南便是桃花井麻石小巷,夹街的老屋多为两层青砖壁墙或木板楼,有走马楼不经意间挑出街檐,似行楼逶迤向前,遮风避雨,古朴幽深,直抵南头的小瀛洲。

  稍许微弯的宽巷处,是冬暖夏凉的桃花井。圆口,麻石砌的井沿与洗衣台边有墨绿的青苔印记。

  俯览井中,有深不可测的迷幻感觉,清亮水面映着日月与街景。

  一抹斜阳从巷口钻进来,黄灿灿的巷里顿添几多热烈,孩子们蹦跳橡皮筋的儿歌,铁环滚动的金石之声,浣纱女的捣衣声与男女畅快嬉闹的大声唱和,满街响亮。闹久了,有老人凝重的声音飘来:莫疯了,辱没了桃花娘娘,要遭孽。

  满头银丝的老娭毑悄悄话里,有对往昔的不舍。她是16岁时,花轿抬进巷子里的,花轿在井旁要行桃花礼,人称贴桃花。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新娘踮步出轿,恭立井前,新郎侍立一旁,大婚礼生用嵌有桃花朵的白铜脸盆从井中取水,在悠声悦耳的“玉珠盈门,珠联璧合”的颂词中,用中指将水弹在新娘身上,直到不能掀起的红盖头上有溜圆的细水珠儿滚动,新郎自要洗脸抹头,方算礼成。人面桃花是青春的色彩,更是富贵的色调。传说好多年前,有桃花仙女下凡,掘神秘莫测的深井与天河地海相连,水融金木水火土的乾坤之气,人喝长寿,人洗回春,独现人间烟火桃花艳的绚丽。桃花井因此盛名于世,为人神往。

  桃花井的灵气,招来各路艺人,究其原因是脸蛋、身段皆靠水滋养。井中之水可养颜,可滋身,可润喉,以艺为生的优伶们自然慕名而聚。

  民国时期的《长沙市指南》中称此巷为“豫园”,皆缘于湘剧、花鼓戏、汉剧和曲艺界的诸多名伶租住于此,故有了“潇湘第一台”的美誉,足见当年戏班在长沙之盛行,南门口两家戏院日场夜场都爆棚。

  桃花井南头的小瀛洲原本是条陋巷,善捕商机的老板们深谙艺火商旺之道,纷纷在小瀛洲建起茶楼酒吧、美容按摩院和艺苑书场,名伶们的串场赶堂会使歌厅文化风生水起,休闲者甚众。雅俗间的神韵乐了百姓,也常有商贾巨子、地方绅士和军政头面人物的光顾,甚至惊现挂牌点戏赏伶的破俗之举。闹台锣鼓回荡城南,丝竹琴弦萦绕街巷,堪比上海城隍庙旁的百年豫园。

  许多艺人虽出身寒门,但物竞天择,草根峥嵘,红极舞台。他们不忘祖典,心系家国。

  1938年抗战方兴,戏剧家田汉先生在长沙组织领导湘剧抗敌宣传队,他们同仇敌忾,踊跃加入,走上街头演出揭露日寇侵华真相的活报剧,争相演出新编抗日剧目,唤起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他们义演募捐,冒着战火硝烟到长沙保卫战的前线劳军,为英勇将士呐喊助威,写下抗战文艺史上的动人华章。

  桃花井与小瀛洲的精彩,曾有文人雅士以联咏之: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

  井的魅力,台上功夫让人眼花缭乱,花扇水袖光彩照人。 然而,井中倒映过台上多少悲欢离合,台下的辛酸血泪又岂能是一井桃花水冲洗得清白的。

  多少个黄昏,我虔诚地伫立桃花井旁,清洌的水喜乐了天下人家,老娭毑的话如同绵长的梵钟敲出的天籁之声萦回耳际:世上只见人洗脏了水,不见水洗脏了人。甘如天露的桃花井水洁身养人。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