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国:暴雨袭城推动城市治水立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09:29  法制日报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地的暴雨等极端天气状况不断出现,而且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最近韩国环境部就提高了下水道设计的法规标准,各地方政府也在想尽各种办法解决暴雨引起的积水问题。整体上看,以首尔为中心的韩国大城市,城市内涝问题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本报驻首尔记者王刚

  2008年制定首部《下水道法》

  在韩国,自来水及下水道、污水处理都属于环境部主管,在水环境政策局下面设有上下水道政策处、水道政策处和生活下水处,以分别对自来水和下水道进行管理。特别是生活下水处,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预防城市积水并制定相关政策。韩国于2008年3月21日制定并实施了首部《下水道法》,以规范下水道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同时,韩国环境部还制定了“下水道设施标准”,以技术法规的形式规范全国的下水道建设。

  由于临近汉江、境内河道分布密集等原因,从地理条件上说,首尔市一般不易积水。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朝鲜半岛降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这也给韩国的市政排水设施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根据韩国环境部今年7月初发布的统计数据,每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暴雨次数,1960年韩国只有8次,而进入2000年以后则增加到111次,增加了14倍。也就是说,韩国最近半个世纪不仅总降雨量持续增加,而且集中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次数也在增加。

  韩国的气象和环境专家普遍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温度上升并随之带来的气候变化和降雨增加。过去100年,地球温度平均上升0.74摄氏度,而韩国上升速度更加明显,温度平均上升1.5摄氏度,是全球速度的两倍,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尤为明显。

  降雨的集中直接带来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大量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并有可能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去年9月21日是韩国最大民俗节日中秋假期的首天,当时首尔各地突降暴雨,江南区和江西区降雨量甚至达到300毫米,导致市中心等地的排水系统瘫痪。位于首尔市中心的光化门一带更是积水成河,部分地下商铺受淹。根据统计,仅去年9月21日的一次暴雨,就造成两人死亡、54410人离家避险和593亿韩元的财产损失。

  针对社会的普遍不满,首尔市政府当时的解释是:“首尔市主要下水管道和排雨泵站是按照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设计并建设的,即每小时降水75毫米标准,而这次光化门及江西地区的暴雨程度是百年一遇,因此只能望雨兴叹,毫无办法。”此前的2001年7月,首尔市中心的光化门一带就遭遇暴雨,并导致内涝。

  拟建市内大型雨水储藏隧道

  根据韩国环境部发布的统计数字,2010年韩国共下了9场大暴雨,造成7人死亡、1762亿韩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去年9月21日的那场大雨,短时间的集中降雨超过城市的排雨能力,造成部分低洼地带的地下室、半地下室进水,住在其中的家庭和商户受损严重。当时首尔17666户家庭进水,而整个包括京畿道和仁川在内的首都圈,总受灾户将近3万。

  为此,韩国政府正在积极考虑扩大城市排水设施的布局和规模,其中举措之一就是准备建设城市中的大型雨水储藏隧道。根据韩国环境部的设想,准备在包括首尔在内的大城市新建大规模的雨水储藏隧道,以防止暴雨成灾并积极利用雨水资源。

  环境部相关人士7月3日对媒体表示:“美国芝加哥和日本的大城市都有类似的大型地下设施,英国伦敦也确立了在2020年前建设能存水100万吨的大型雨水储藏隧道的建设计划”。与此同时,为应对降雨增多,韩国环境部还打算调整“下水道设施基准”,以扩大城市排水能力。将市区内的下水管道排水能力基准由应对“5至10年一遇”级别的暴雨提高到“10至30年一遇”,而市区内排水泵站的排水能力基准则提高到“30至50年一遇”。城市道路的下水道口也将增加,特别是低洼地带和容易积水的地方,雨水的排水口也明显增多。

  此外,首尔市还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灾应对方案”,决定在市中心光化门一带建设韩国首个大型雨水排水隧道,并计划今年完工。

  2011年4月,韩国环境部正式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下水道设施标准”,这是为了应对韩国近年来暴雨持续增加趋势而进行的应对举措,也是最近6年来该标准的首次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包括基本计划、管道设施、排水泵站设施、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电气仪器仪表设备、水质及污水分析、一般管理设施和其他设计事项、粪尿处理设施、地震设计等总共10章。新的设计标准还大幅强化了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并强调节约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日本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害,新标准还提高了城市排水、水处理设施的防震抗震能力。

  耗资3800亿韩元改造清溪川

  其实,韩国历届政府对治水工作都比较重视,除了现在中央政府正在推进的“四大江工程”外,首尔市中心清溪川的改造工程也可以称作环境保护与城市排水的完美结合。

  清溪川最早被称为“开川”,是600多年前的朝鲜王朝时期,当时的国王为了排除首尔城内的积水而下令挖掘的一条人工河流,其重要功能就是城市排水。后来开川被改名为清溪川,并成为深深影响首尔市民生活和生计的河流,也是当时传统文化活动的中心。由于清溪川在夏季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历代的政权都很重视清溪川的疏通和防洪建设。但是由于科技水平和认识等原因,当时的人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清溪川覆盖,让洪水从地下流走。1937至1942年日本统治时期,清溪川在历史上第一次被部分覆盖,但当时由于资金等问题没有完工。1958年伴随首尔市在朝鲜战争后的重建,清溪川覆盖工程又重新上马,此后陆陆续续到1978年,清溪川的覆盖工程完成,清溪川在没有经过治理的情况下被水泥板所覆盖。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环保意识在韩国也日渐深入人心,韩国市民和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城市要发展,必须构筑好人与水的和谐发展。为了提升首尔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品位和吸引力,当时还是首尔市长的李明博力排众议开始实施清溪川的生态恢复以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整个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拆除了5.8公里的清溪川路和覆盖在上面的高架桥,修建了滨水生态景观及休闲空间。工程于2005年10月竣工,总共耗资3800亿韩元(约合23.5亿人民币),作为城市中心景观的清澈清溪川又重新出现在首尔市民的生活中。

  除了绿化景观和改善城市中心小环境外,清溪川在设计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城市排水,因为当时清溪川最初挖掘的初衷也是如此。设计师将清溪川的排水能力设计为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当雨量较大时,首尔市中心的各个雨水排水口通过溢流口自行流入清溪川。雨水经过一个类似沉沙池的设施后,可回归汉江。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人们可以下到亲水平台与清溪川近距离接触,但是如果发生较大降水,清溪川就将封河,主要功能转为城市排涝。记者曾经在大雨后去过一次清溪川,当时清溪川水位暴涨,水流湍急,下面的亲水平台被完全淹没,河边有工作人员巡视,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正是有了清溪川这条城市排水大动脉,首尔市的主要商业区才能在历次暴雨中做到处惊不乱、有惊无险。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