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放大的“打捞许可证”,被破损的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10:54  国际在线

  近日,郑州市民孟女士溺水,当地义务搜救队现场施救却遭到巡防队员阻止,巡防队称无“打捞许可证”则不能下水。事后,有关部门称“打捞许可证”子虚乌有。4日下午4时许,郑州市水上义务搜救队东区队长牛振西接到郑东新区河道管理方打来的求救电话,说有人溺水,请他帮忙救援。牛振西马上给队员们发短信,当牛振西和赶到的队员们准备下水救援时,遭到了巡防队员们的阻止。(8月8日《京华时报》)

  尽管巡防队员否定要求义务搜救队员出示《打捞许可证》,否则不许打捞,但这一否定在愤怒的网友面前,显得弱不禁风,不少网友直斥巡防队员没良心、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甚至有网友认为巡防队员过失杀人,或涉嫌谋杀……网友的愤怒确实容易点燃人们的情绪,乍闻之,笔者也十分纳闷和激愤,市民不幸坠河溺水,危在旦夕,你巡防队员不救人倒还罢了,还阻挠义务搜救队员下水,太无良了,太残忍了!

  然而,当笔者仔细查看了最近几天的报道,才发现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误解,或者说,所谓的“打捞许可证”被放大了。

  通过细节比对,即能发现,不存在见死不救。孟女士在东区如意湖溺水,时间是当天早晨,119经过多时打捞没有结果——据郑州经济广播《早餐可乐》节目证实,“119从中午开始到现在(16时30分左右),还在进行打捞,但依然没见到孟女士。” 后来,冬泳救援队员赶到现场,救援队员赶到现场的时间是下午3时——救援队东区队长牛振西说,当日15时许他赶到现场,然后联系义务搜救队员。也就是说,从早晨到下午3时,孟女士可能已经死于非命,不存在见死不救。此外,目击者称,癌症患者孟女士从医院出走到如意湖,溺水。身为癌症患者,孟女士是如何不幸落水并溺水的,当是一个谜。

  存在不存在没有打捞许可证不能打捞呢?孟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告诉记者,巡防队说过要有《打捞许可证》,但因亲人去世“头很晕,细节记不太清”。 而巡防队员则发表声明否认。从各方面信息看,巡防队员可能要求义务搜救队员提供打捞许可证。但是,这种要求不是见死不救、见死拦救,更像是“见尸不救”、不能捞尸。当然,死者也有尊严,迟迟不让打捞既是人性沉沦的体现,也是生命价值观缺失的体现,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对死者家属的不敬。

  其实,反思“打捞许可证”风波,最该追问的有两点,其一,公众为何不相信巡防队员的解释?郑东新区巡防队负责人陈晓东在电话中说,巡防队没要求过搜救队要有《打捞许可证》,而是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无法提供能证明自己是搜救队的证明,也没有东西能证明他们的水平,如果下水出现事故,咋办?”尽管如此,但网友不相信,说到底,这就是“塔西佗陷阱”——当相关官员处于公信力危机时,它无论怎么说、说什么,都没有人信;即便说的是好话、做的是善事,也会被质疑、被炮轰,甚至被否定。

  其次,巡防队员为何强烈拒绝义务搜救队打捞死者?说白了,巡防队员故意刁难义务搜救队,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现实注脚,在我的势力范围内,我说了算,即便救人也只能我救,不容他人染指,哪怕是免费的、公益的、义务的。在此种语境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傲慢与贪婪。

  “打捞许可证”引发了舆论强烈质疑,它让人看到公众对相关部门的不信任,看到了民众情绪容易被点燃,这是弱者心理的体现,也是生存焦虑的体现。如果相关部门不修复破损的公信力,可以预料,以后再发生类似似是而非的事件,民众的情绪一定被迅速点燃,一定愤怒到极点。

  总之,溺水的孟女士应该被及时打捞,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也该打捞,普遍的人性和流失的生命价值观也该打捞!(王石川)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