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限娱令出手,观众最无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15:28  金羊网-羊城晚报

  

限娱令出手,观众最无辜
《非诚勿扰》女嘉宾俞夏成娱乐节目红人

  羊城晚报记者 肖执缨 实习生 刘璇

  今年6月,在电视圈以爆料闻名的网友“舞美师”在微博中爆出猛料:“广电总局针对省级卫视节目过度娱乐化,要求各地方卫视从7月起,在17时至22时之间,娱乐节目每周播出不得超过三次。”而近日有媒体报道,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已经正式下达。

  据某卫视一人士向媒体透露:“圈内称这个条令是‘限娱十六条’,具体条令内容我不太方便透露,总之,之前媒体报道的晚上6时到10时之间‘限娱’的大方向是没有变的。”

  “限娱”的苗头其实早在今年5月份就已出现。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要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坚决遏制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对娱乐类节目要实行总量控制。”

  为什么要“限娱”?

  荧屏上的娱乐节目已形成多元格局,且形态多样、花样不断翻新。娱乐节目将人们追求快乐的本性释放出来,让人们用快乐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用笑声保持健康。这样一种“利民”的节目形式,为何会让广电总局下此“狠心”颁布“限娱令”?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电视节目追求的都是“寓教于乐”。人们过多地强调电视的教育功能,弱化电视的娱乐功能。随着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电视的功能也出现了变化。相亲节目、职场节目,出位嘉宾、火爆语录……随着多家卫视纷纷创办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娱乐节目的弊端也越来越显而易见。

  怪圈1

  全民来相亲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曾说:“国外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一般都在播纪录片,我们却是全民找对象。”国内卫视相亲节目之争,最早始于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接着湖南卫视推出《我们约会吧》,但随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横空出世,其他节目似乎都成为“浮云”。

  相亲大战“火”了节目和嘉宾,也“火”了公共话题。为了制造“奇人异事”,相亲节目开始伪造嘉宾身份。江苏教育台一周姓电视人透露:“所谓小饰品店老板、煤老板女儿、火锅店老板娘,不过都是些兼职模特、临时演员、在校学生扮演的;所谓的婚恋交友,不过是用有彩排有设计的表演,拿不知情的观众开涮……”相亲节目逐渐迎合低俗猎奇的倾向,成为炫富、拜金、炒作的舞台。

  怪圈2

  职场成选秀

  “成家”和“立业”,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两件大事,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及很强的话题性,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所以,职场秀逐渐接过相亲节目的接力棒,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青海卫视的《职场大明星》、广东卫视的《天生我才》等。这些节目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由一些企业老板组成“BOSS团”,对选手进行考验。

  这些职场秀节目,依旧是通过像曝光职业黑幕、毒舌BOSS团出位言论等方式来制造争议性话题。

  怪圈3

  娱乐大家抄

  各大卫视目前猛刮“娱乐风”。男女青年相亲,毕业生找工作,水陆大冲关节目,还有唱歌比赛、记歌词比赛等……老百姓的感受是:“相亲节目一大把,职场节目一窝蜂,情感谈话节目数不胜数。”

  粗俗搞笑、贩卖真情、明星走位、暴露隐私等“娱乐”垃圾比比皆是,在相互“克隆与模仿”中,缺少变化与创新,“娱乐节目”似乎走上了崎岖之路。

  如何开展“限娱”?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娱乐节目已占电视节目总量的17.5%。然而这些在各大卫视黄金时间播出的娱乐节目,质量并没有与数量增长成正比;相反,跟风、抄袭几乎已经成为卫视娱乐节目的常态,有些节目甚至盲目制造噱头、不惜走上“三俗”之路。因此,广电总局下定决心要“挥刀斩尾”、“净化荧幕”。

  就在业内人士观望之时,有媒体报道,7月7日广电总局专门召开“关于防止部分广播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邀请多家卫视相关领导参与。在座谈会上,广电总局传达了“限制播出娱乐节目”的征求意见;但一些与会卫视表示,“限娱令”会严重影响到整体收入,对电视台将是个重创。因此,双方在座谈会上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限娱”将困难重重。

  难点1

  该怎么界定

  对娱乐节目进行界定,是目前“限娱令”重中之重的难题。比如,带有体育竞技性质的水陆大冲关算不算娱乐节目?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请一些名人来讲诉人生经历,算不算娱乐节目?有网友调侃:“数一数湖南卫视的非娱乐节目———大型知识教育类节目《天天向上》、大型大众情绪服务类节目《快乐大本营》、大型音乐教育服务类节目《快乐女声》……”在没有对娱乐节目做出令人信服的界定前,“限娱令”限什么?

  难点2

  效果会如何

  “限娱令”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网友有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认为“限娱令”不仅达不到防止娱乐节目低俗化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得娱乐节目形态更加复杂化、隐蔽化,“会催生很多省级卫视的节目怪胎”。

  有较理性者认为:“‘限娱令’也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其实娱乐节目再多,只要健康有益,特别是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就没必要‘限’;关键在于现状并非如此,如何促使省级卫视转型升级、提高节目质量,才是正道。”

  难点3

  还能看什么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搞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呢?就算是娱乐,喜欢的人多看,不喜欢的人少看,关广电总局啥事啊?”更有观众认为,广电总局动不动就草木皆兵发号施令,应该去管理监督问题百出的食品卫生行业。

  众多网友认为,“限娱令”看上去限制的是电视台,其实归根结底限制的是观众选择。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广电总局这个‘限娱令’或多或少受到尼尔伯兹曼‘娱乐至死’观点的影响———但自主选择依然是媒体发展的根本。无论选择娱乐抑或严谨,都不应该由政策强制规定。这是对媒体的一种隐形压迫。”

  各方评说“限娱”

  “限娱令”风声传出后,各大卫视纷纷展现了不同的态度;态度的不同,也将导致各卫视在这场“限娱令”中的地位和定位发生变化。

  卫视要转型?

  浙江卫视某陈姓部门主任在微博上表达不满:“新闻节目也大都雷同,抄袭转载,难道也要限制各台的新闻节目量?!加强对娱乐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管理才是明智之举,简单地限制一周三档综艺娱乐节目是总局的官僚作风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这几家“一线卫视”,都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娱乐节目研发机制。目前正值年中,上半年研发的大批新节目都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却可能突遇“限娱”政策壁垒,那感觉真是如鲠在喉分外难受;而其他地方卫视由于原本就不走娱乐路子,自身娱乐节目既不多也不强势,因此普遍对这一政策抱以支持的幸灾乐祸态度。

  各大卫视的应对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大家见招拆招,在保持优势节目的同时,将旗下娱乐节目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和调整。其中,将原有节目去娱乐化、新节目打擦边球等方法,均层出不穷。在这一次应对中,湖南卫视可谓是展示出了高人一筹的预判力,《给力星期天》、《舞动奇迹》之类的娱乐节目在限娱令前就做完下线,取而代之的是《帮助微力量》等社会公益类节目,不声不响地完成了部分黄金时段的去娱乐化的编排和改造。至于《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这样收视率高的优势节目,湖南台还是将其保留了两个席位。

  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已转型为社会服务类节目,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中国达人秀》早就没有占据黄金时段,广东卫视则称自己本身也就只有《舞动亚洲·功夫达人》和《天生我才》两档娱乐节目,不会受影响,而深圳卫视则采取观望态度。

  央视会独大?

  有网友认为,“限娱令”无法“端平一碗水”:“广电总局针对的是上星卫视,并不包括央视和不上星的地方台。央视三套是专门的综艺频道,所以它播出娱乐节目是正常的,就可以不受限制。这岂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一些网友认为广电总局有偏袒央视的嫌疑。

  分时传媒TSM媒介中心副总经理杨超在微博中说:“‘限娱令’限的不是娱乐节目的伤风败俗,限的是各地卫视的逐渐变强;打压卫视的收视率是重塑央视“老大”地位的有效办法。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是社会倒退的表现。娱乐节目更多的是给观众带来愉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娱乐节目的表现有悖于主流价值观,但负面影响确实有限,加强监管即可!”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