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资翻番”被指“有盼头没感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15:28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最低工资年均增长13%以上、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十二五”期间职工工资翻番———人社部提出一系列关于“钱袋子”的增长目标,引发社会关注。

  据《瞭望》新闻周刊8日报道,这些目标顺应了民众的“增收”期盼。但业内人士提出,“职工增收”应与“企业减负”结合,确保增长的可持续;此外,要加快完善落实相关工资制度,并与一系列民生改善机制形成“合力”,提升群众切实的“增长感”。

  “工资增加”能否带来“增长感”

  多位受访职工认为,有关部门提出五年“工资翻番”目标值得赞赏。不过,“工资增加”能否带来“增长感”,是一个问题。近年来,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但一些民众反映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收入增长。究其原因,不是工资增长得不够快,而是物价比工资跑得还要快。

  从甘肃平凉来东部地区打工的季宝良说,去年底薪是每月1200元,今年涨了80元,变成1280元,但工资涨不过物价,“比如兰州拉面以前5元一碗,现在涨到6元了”。季宝良算过账:2010年上半年,每月到手工资在2300元左右,能够剩下1500~1600元。现在每月到手的工资在2700元左右,但东西没多买,每个月反而只剩下1300多元了。“涨不涨工资是一方面,关键是购买力是不是增强了。”他说。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工资的“提低”要与“控高”相结合,防止“倍增长”成为“被增长”。相关专家指出,“提低”就是按照规划要求,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收入的40%~60%;“控高”就是调控部分国企高管过高薪酬和某些收入过高行业的工资水平过快增长,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防止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在统计上“被增长”。

  “职工增收”应结合“企业减负”

  记者在东部地区采访发现,一些企业对“职工工资增长”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物价水平的走高和部分行业“用工荒”的连年出现,企业用加薪手段吸引员工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增加、汇率变动、税负偏高等因素,企业又在员工增收方面“力不从心”。

  上海一家快餐公司的负责人说,最近原材料成本上升很快,比去年同期上升超过20%;公司还要给员工提供住宿,费用同比上涨30%左右。公司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另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企业的原材料费用涨9%,人力成本涨15%;去年营业额为6500万元,但利润几乎被各种成本的上涨消耗殆尽,净利润率只有0.5%左右。企业的税负成本依然很高,去年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流转税等各类税费在百万元左右,“只有给企业减负,才能确保职工加薪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工资翻番”关键在于提升“体制外”人员的收入水平,可以有三种路径:一是政府给低收入者发补贴或者退税;二是为中小企业减税;三是加强工会力量,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让企业主与员工谈判达成双方认可的涨薪幅度。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增强职工的“增长感”,就是要把“涨工资”变成“增所得”;提出目标以后,需要一系列更务实、更完备的执行措施和制度设计。

  首先,强化工资制度自身的健全和落实。其次,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有,“涨工资”制度应与更多民生改善机制形成合力。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