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管食品与管药品应该“分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9日15:50  新民晚报

  本报讯(记者马亚宁)山西陈醋陷“勾兑门”,味千拉面有“骨汤门”,肯德基纯豆浆被揭是豆浆粉冲制,雨润烤鸭菌落总数超标……近期,食品安全事件让市民百姓不禁疑惑,各地主管部门正在下大力气严查各食品企业,为何依然“按下葫芦起来瓢”?刚刚通过上海市科委验收的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食品安全创新平台的公共政策研究》直言:在食品生产和流通中想要杜绝“病从口入”,除了逐一查处式地严抓狠管外,还需要填补多项食品安全公共政策空白。

  身兼两职精力有限

  我国数量庞大、质量参差的食品生产企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管理。不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要更为精心地“管教”另一个“孩子”——药品行业。

  据了解,这套管理模式最早沿袭自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不过,美国已经意识到此种双重管理体系存在弊端,今年出台了食品安全法案,正在修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创新平台的公共政策研究》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毛祥东建议,我国也应该实施食品与药品分开管理,各地成立食品安全局。这是因为:

  ■病人与健康人吃的东西应该分开管理。这就像百姓家庭不会把冰箱当药箱用一样,社会管理也不应该混谈药品和食品。

  ■食品与药品监督局身兼两职,监管力度与精力有限,容易造成主次不分,监督资源不足。

  ■食品涉及的监管审批部门太多,包括食药监督、卫生、农业、工商、质监、公安消防等诸多部门,却没一个部门从农产品生产到食品加工一管到底。

  据悉,上海市对此建议已做出积极回应。6月底前,全市所有区县均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上海市食品安全管理局也在筹建中。

  分段监管前紧后松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从田间到餐桌,实施分段监管,各环节监管方法基本是前紧后松。例如,食品一旦取得QS产品市场准入认证后,就畅通无阻地进入各大超市及零售店,之后的监督只是在节假日例行检查;农产品一旦取得有机、绿色或无公害认证,在销售和配送体系中也畅通无阻。

  《食品安全创新平台的公共政策研究》中,项目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现行的食品审批认证制度与静态定期检查存在一些漏洞,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和食品只能证明其在某个时点是符合标准的,之后还需要不定期地动态抽查。与此同时,对于不合格食品与农产品还需实行严格的召回制度。如此一来,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企业就要对其产品终身负责,无论哪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要负责赔偿。

  毛祥东指出,各有关部门还可以制定积极的消费公共政策,引导百姓的饮食消费不追求色香味,少吃质地蓬松、色彩鲜艳、口感鲜美、香味浓重的添加剂食品,购物时关注食品饮料的成分标识。同时,引导食品加工企业使用安全的添加剂、天然色素、天然香料以及天然调味料等。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