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鲁荣渔2682号"暴露行业险境 零门槛招来旱鸭子

  

鲁荣渔2682号

  去年12月份奔赴秘鲁外海捕捞鱿鱼,半年后却在返航途中突然没了踪影。在此期间,这艘来自威海石岛的远洋捕捞渔船历经了智利、秘鲁、日本的搜救,最终在日本海域露面时已经因渔船轮机舱进水而险象环生,中国渔政118船紧急驰援,不巧在回国路上又遇上了台风……

  近日,这艘渔船的遭遇,成为威海石岛港这个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码头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远洋船员这一高危职业也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台风、机器故障、海盗、内斗……都是远洋捕捞渔船可能遇到的考验,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收入可观,传统渔民也不愿尝试,远洋捕捞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为内陆农民工所补充。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入职的低门槛,更是增加了这一职业的危险系数。

  八个月,斑驳老船要回家了

  8月2日,威海石岛港的大小码头上,百余艘渔船安静地停靠着,宣告着如今仍在休渔期内。而视线之外,从石岛驶出的近百艘从事鱿鱼捕捞的渔船,却热闹地在斐济、秘鲁及阿根廷海域以及北太平洋、朝鲜东部海域辛苦地忙碌着。

  如今,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石岛这个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也不得不像其他很多渔港一样,将视线转向远洋捕捞。

  算起来2000年5月起出海作业的“鲁荣渔2682号”渔船是石岛第一艘大洋鱿钓船,自然也是当地从事远洋捕捞作业较早的一批渔船。在农业部公布的2006年度第二批远洋渔业项目名单里,就能找到它的身影。和石岛大多数远洋捕捞渔船一样,它的作业水域是西南太平洋(阿根廷外海)、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

  “‘鲁荣渔2682号’是一艘老船,长三四十米,主机功率为330千瓦,2008年还去青岛打捞过浒苔。”石岛鑫发码头上,一位船员努力回忆着对“鲁荣渔2682号”的印象。不过,除了锈迹斑斑看上去很破旧之外,如今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了。

  远洋捕捞渔船造价动辄3000多万元,但在石岛并不鲜见,“鲁荣渔2682号”只是其中极普通的一艘。“如今,石岛大洋作业船有80艘左右,在整个荣成市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渔业科王科长介绍说。

  2010年12月的一天,“鲁荣渔2682号”再一次驶离码头。临行前,船员们照例在船头燃放了一串鞭炮,祈祷平平安安地满载归来。

  不过,这一次,意外发生了。今年6月16日,位于智利附近海域的“鲁荣渔2682号”在向所属公司山东鑫发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现场指挥船报告作业位置后失踪。该公司随即向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报告称,船上通信设备处于关机状态,船上有33人,均为中国籍。

  随后,中国农业部协调12艘当地船舶,智利军方也派出巡逻机分赴现场展开搜寻。经过6月21日至6月23日的连续大范围搜寻,智利海军军方表示,基本排除该船沉没或被外来力量劫持的可能性,经综合分析后,他们认为该船有前往邻近的秘鲁港口进行休整和补给的可能,而协调秘方协助搜寻时,也一无所获。

  就在各方一筹莫展之时,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传来消息,确认此船在7月4日16时和次日6时30分有过对外通话记录。经过密切跟踪,累计进行通信呼叫110余次后,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于7月9日8时30分,与“鲁荣渔2682号”船长取得电话联系,获悉该船安全,已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正驶回国内。当时推算,这艘渔船将于8月初返回国内。

  不过,这只是另一个意外的开始。时隔两周,7月25日晨,中国渔业管理部门突然接到了该渔船发来的报警:“渔船轮机舱进水,无法航行。请求救援!”于是,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与日本海岸警卫队联系,请日本派出力量前往现场搜寻,同时协调中远、中海集团公司,请他们通知附近航行的中国商船协助搜救。同日下午,日方称派出的飞机发现了求援的中国渔船,确认甲板上有11名船员在向空中挥手。

  7月29日8时30分左右,中国渔政118船终于赶到遇险船只所在海上位置。日方派出自己救助船上的随船潜水员,帮助查找船上的漏水点,发现在遇险船只的左下弦船体上有一个窟窿。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中国渔政118船用粗大的缆绳与“鲁荣渔2682号”相连,拖着它回国。由于遇到台风,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该船仍未到达石岛港。

  此时,距离该船出海已有8个月。

  零门槛,旱鸭子们的发财梦

  8个月的漂泊让人心力交瘁。“鲁荣渔2682号”上20多岁的船员小金曾告诉中国渔政118的随船记者,在7月25日船只出现漏水、就要下沉的情况下,船员们都十分害怕,想冒险跳海逃生,在船长阻拦下才没有跳海。

  “很多人都是旱鸭子,从没见过大海,也不会游泳。”对于远洋船员用工的现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船员不无忧虑。按照相关规定,远洋船员入职前必须经过培训并得到上船工作的《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培训合格证》等最基本证书,掌握海上救生、船舶消防、急救及艇筏操纵方面的相关技能。不过,远洋船员培训的步骤常常被省略,一些公司招聘时表示免费办理,入职俨然已是“零门槛”。

  石岛的街头遍地都是劳务中介。沿着中心街道黄海中路走上200米,记者就看到了4家这样的铺面,“船员招聘”四个字则被写在了醒目位置。正因为远洋船员紧俏,更多的渔业公司直接把招聘启事放到了网络上。“蔚蓝的大海,飞翔的海鸥,万吨巨轮在劈波斩浪。大海,张开它宽广的胸膛,热烈欢迎每一位勇敢的男子汉。”这是一家渔业公司在招聘启事上打出的煽情文字。

  当然,吸引人的可不止这些大海、海鸥以及“劈波斩浪”,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的高薪酬与“零门槛”。记者注意到,很多渔业公司都在招聘启事上注明,新船员第一个月保底工资在6000元以上,第二个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至8000元,年薪则可达8万至40万元,年底还有提成、奖金、分红,薪酬非常诱人。而且,工资按月发放,中途用钱还可以提前支取。

  即便如此,近海年轻人却越来越不愿再去当渔民,而是选择去船厂或者货轮上找点儿相对轻松的工作。“本地有经验的渔民不是转行,就是做了老板,雇佣船长、轮机长、船员干活,年轻人也不愿意当船员,上年纪的熟手也很难找。”谈及当前远洋船员用工紧俏的形势,对于有着7年海洋捕捞经历的石岛人王华靖来说,这一切早已不陌生。这样的缺口,已经越来越多地为河南、河北、安徽等内陆农民所补充。毕竟,年薪三四十万元,足以让一个内陆农村家庭脱贫致富。

  “在石岛,几乎能找到全国各个省份的人。”这样的言语常常挂在当地居民嘴边儿。在这一点上,“鲁荣渔2682号”显然也不例外。熟悉情况的一位船员透露,该船上既有东北人,也有山东本地人。而荣成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王科长也介绍说,现在在荣成从事远洋捕捞的渔民有八九千人,其中有一半是来自外地的内陆农民。

  据了解,由于从事远洋捕捞的渔工流动性很强,很多内陆农民干上一次后大都会选择离开,这也加剧了用工的紧俏。于是,一些渔业公司只好降低准入门槛,每出一次海就招一批人,所列出的条件也基本一致,即学历不限、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无犯罪记录,无不良嗜好即可。而“外地应聘的船员只要符合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即可以放心来公司应聘,100%录用”。

  眼下,尽管“鲁荣渔2682号”一波三折的遭遇成了石岛街谈巷议的焦点,但并未敲响应有的警钟。一家中介公司的老板表示,普通的远洋船员主要是从事鱼的分类、分拣、保鲜及整理网具等工作,基本都是穿着救生衣在甲板上作业,不会有什么危险。只不过,“无风三米浪,即使会游泳,一旦掉进海里,基本也救不上来,这就要看运气了”。

  谣言起,各方都保持缄默

  但凡有点捕捞经历的人,都知道船舱进水意味着什么。2004年,荣成“荣大洋2”在去太平洋钓鱿鱼途经韩国附近海域时,与一艘货轮相撞导致船舱进水。“茫茫大海上,就怕机器故障。当时船上有40来号人,大多都会游泳,还是害怕得不得了,匆忙上了小船逃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一位老船员表示,如果换到如今,远洋捕捞时一旦遭遇船舱进水,新入行的船员如何应急?这的确更让人担忧。

  对此,正在上海海事大学就读的孙亮有过专门的研究。他曾撰文指出,海上事故的发生有80%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这已经成为国际海事界的共同观点。

  媒体上有关“鲁荣渔2682号”的最新救援进展 ,还停留在一周前。正是因为信息传播不畅,有关该船的风言风语悄悄在石岛传开。媒体的报道中 ,对于“鲁荣渔2682号”的船员数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33人,一个是11人。山东省海上救援中心给出的解释是,“这个数字也在核实,虽然上船人数是33人,但不排除中途有上下船的行为。”一些细心的渔民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甚至围绕这个数字展开了很多猜测。

  “听说船员之间有了冲突,造成了死伤。”虽然明知是小道消息,不过,一位有着多年远洋捕捞经历的渔民还是认为,这个猜测有其现实背景。在他的经历中,船员来自五湖四海,存在地域差别和文化差别,船员的生活又局限在陕小的空间里,这就使得船员之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天到晚就对着那些人,很容易形成小团体,情绪得不到宣泄,有时甚至会发生肢体冲突。为防止出现类似情况,船长一般都禁止船员打架斗殴;一旦发生,渔业公司还会开出罚单。

  长期枯燥的船员生活引发抑郁症,或者造成情绪失控引发血案也有先例。2006年,《现代金报》就曾报道过,2006年,宁波一远洋渔船在北太平洋行驶过程中,一名海员突然精神失常,杀死一人并致一人重伤。有研究曾利用测试量表,针对我国6000名远洋船员进行心理测试,最终发现远洋船员总体心理水平明显要比普通人群低。

  不过,这些谣言并没有得到官方或者渔业公司的回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鑫发北京食品有限公司船队经理的回答只有一句,船上11人很安全。在中国渔政118船的帮助下,“鲁荣渔2682号”不久之后即会抵达石岛港,这一次虽然它没有满载而归,但一切谜团将会随着这艘渔船的归航一一解开。

  记者 朱艳丽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