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每一次直面新闻都是一次成长良机

  

每一次直面新闻都是一次成长良机

  在采访中进行人格重塑

  新闻评论部首席记者单俊楠

  个人小档案:200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半岛都市报社工作,转正后进入时政新闻部。2010年,进新闻评论部担任首席记者。曾获大众日报集团十佳新人 、半岛都市报社十佳记者等荣誉称号,多篇作品获得大众新闻奖、山东新闻奖等专业性奖项。

  新闻因人而生动

  我加入半岛大家庭只有短短4年多时间,但那些曾采访过的面孔和话语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而我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被对方感动着,激励着。最令我难忘的是位小姑娘——李勤美。

  2009年9月,青岛各大高校迎来新一批大学新生,我徘徊其间,希望能够挖掘到耳目一新的“猛料”。在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我意外碰上了个头不高、脸庞黝黑、笑容腼腆的新生李勤美,她身边轮椅上坐着全身瘫痪无法言语的父亲。“背着父亲上大学”,这是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主题,我立刻断定这女孩背后肯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初识李勤美,我便被她所感动。勤美3岁时母亲因病离世、7岁时父亲因车祸全身瘫痪、12岁时奶奶去世,从此,勤美便用她那羸弱的后背,背起了父亲,背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从初中到大学,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女从未分开。

  面对面采访的几个小时,勤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两个字:乐观。她让我明白小人物同样能有大境界,这是一位值得我倾注感情书写的人。当第二天两个整版报道见报以后,我的电话被热心市民打爆,我的第一次感受到了手中这只笔的分量。

  永不停歇的记者之旅

  当下,随着媒体的潮流变化,纸媒转而向“深”发展。我很幸运地加入了报社去年组建的新闻评论部,为读者提供更耐读、有思想的深度报道。

  数数自己这大半年跑过的地方真不少:北京、上海、北川、海南、新疆……大半个中国已经跑了个遍,连续一个月没休息已成为家常便饭。可我却从未轻言放弃,只为能够在与全国媒体竞争中发出半岛声音而努力。

  山东援建北川新县城整体移交之际,我与两位同事赶赴北川实地采访。新县城对于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来说,不仅是新家,更代表了希望。在北川采访一周时间,我几乎夜夜都失眠,担心无法写出那份缅怀和憧憬。于是,标题、导语、结构写了改,改了写,全身上下被花蚊子咬得全是大肿包,落了一片疤痕,我自我安慰说“这是我到过北川的凭证”。

  快节奏、新鲜感、有激情是我在《半岛都市报》里的最大感受。我不认为记者是一份吃青春饭的职业。12年一轮回,收拾行装重新上路,我憧憬着自己未来的记者之旅更加精彩!

  大事要闻,感受到编辑的魅力

  要闻编辑中心一版编辑 李伟志

  个人小档案:2004年大学毕业一年后进入《半岛都市报》从事记者工作;2005年初,调至要闻编辑中心(时称“总编室”)担任编辑一职,现任《半岛都市报》一版编辑。

  2004年4月,本人坐着长途卧铺车,在一个小马扎上颠簸了12个小时,从河北沧州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青岛,从此成为了半岛都市报的一员。7年多来,有十分之九的时间都耗在了夜班编辑的岗位上,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上班,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下班,编稿、画版、改错字、起标题。七年过去了,我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一个个画满方格的版面,也从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从“灾难版”到一版

  2005年初调到总编室时,我被分配担任社会新闻版的编辑。由于分到社会新闻版的往往是一些事故、官司纠纷、凶杀恶斗的稿子。因此,那时的我常常自称是“灾难版编辑”。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社会新闻包罗万象,除了社会的阴暗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趣闻轶事。

  我一直认为,社会新闻版是一个编辑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宽广的知识面以及丰富的社会经验,好多社会新闻类的稿件都不能驾驭,也让我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直到现在的一版编辑。

  从“一”开始,奋力前行

  在报纸所有的版面中,一版是报纸的脸面,它应该代表着一张报纸最高的编辑水平。

  但不了解一版制作过程的人往往认为这个版面很简单:不就那么几个标题吗,谁不会弄?这是一个纯粹的误解。单就一版编辑的每天工作内容来说,他要了解当天晚上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新闻内容,并能在每天几十个版面所包含的新闻中挑出市民最贴近、最关心的内容加以导读。

  说到标题,这应该是一名一版编辑起码的功夫。准确而传神,让人过目不忘,看了标题就想看新闻的内容,是制作一版标题起码的准则。比如,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7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深切哀悼遇难者,决定采取六大措施促进安全生产。次日各报见报多数关注了总理痛悼逝者和要求给人民一个真诚负责的交代这两点上。而我们的一版标题做的是“舆论揭露的问题要深查”。

  为什么要挑这个点做标题?从7月初京沪高铁接连发生故障到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到要关注舆论揭露出来的问题,无疑是对媒体作用的肯定。

  从2010年9月25日担任《半岛都市报》的一版编辑,到现在为止我做了还不足一年。可以说,在一版编辑的岗位上,我还是个十足的“新兵”。但我愿意从这个“一”开始,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把这个版面做好,要把每天报纸最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关注《半岛都市报》的每一名读者。

  半岛·大事

  1999年8月9日 ,《半岛都市报》创刊。

  2004年,半岛网建立。据第三方浏览量统计,2010年,半岛网在国内新闻门户类网站排名32位。

  2007年8月9日 ,位于南京路110号半岛都市报社新办公大楼落成,半岛员工迁入新大楼。

  2008年~2010年,半岛都市报社印刷厂连续3年总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

  2009年5月,《城市信报》纳入“半岛报系”,并迅速成为青岛市最大的社区报,日均发行量70万份,零售量在青岛市报媒中稳居第二,也是山东唯一在济青动车组上发行的报纸。

  2009年11月,半岛都市报社与潍坊日报报业集团就《潍坊晚报》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潍坊晚报》成为“半岛报系”的一员。经过一年的成功运营,潍坊晚报发行量达到25 万份,经营总收入突破8000万元,稳居潍坊地区生活类报纸第一位。

  2010年,半岛都市报位列世界日报第48强。

  2011年5月 19日 ,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宗合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