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CPI居高难下将是一个长期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1:40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周俊生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7月份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CPI同比上涨再一次录得6.5%。这个数据虽然高于此前一些研究人员提出的预期,但与大众对目前物价的认知倒是基本吻合的。在6月份CPI已经达到6.4%高位的一个月来,中国政府运用多种手段调控物价,但是事实证明,在一个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基础的经济体里,政府管控物价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并不容易。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正在进入一个上升通道,这也决定了CPI的居高不下可能将是一个长期现象。

  本轮通胀的形成原因,前期的说法是由于前两年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度泛滥,出没于市场的热钱首先推高了房价,继而又推高了各种商品的价格。这种分析应该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把通胀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此,却又失之简单。最近一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紧,并且至今看不到放松的迹象,即使局部领域因为过紧的货币政策推行而出现了问题,货币政策管理上也没有改弦更张的想法。这种从紧货币政策的推行,对市场上的流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突出的表现便是房价已经很难涨上去了。

  但是,实体市场的商品价格却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大幅上涨,这种涨价潮已经从去年的一些并非满足民生基本需求的小宗商品,发展到了对民生基本需求有重大影响的大宗食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猪肉,在7月份的CPI构成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高达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政府几个月来对猪肉市场的管控还没有收到明显效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一旦到达某个位置,除非供求关系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否则要求它回到原点,实在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对于类似猪肉这样的大宗食品的价格攀升,如果仍将其视为投机资金的作祟,显然未能抓住要害。

  中国CPI不断走高的根本原因,固然有流动性泛滥之下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与市场经济原则产生了矛盾,政府的管制力使其有能力加大货币供应量以应付日益增长的需要,但同时政府的管制又使经济运行的成本居高不下,社会为了政府的利益支付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但是,目前政府管制价格的手段却仍然沿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手段,未能对既有的经济手段进行改革,因此这种管控的最终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更令人忧虑的是,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政府债务危机和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事件,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中国已经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次危机将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美国为了应付其日益庞大的政府债务,可能将再一次启动滥印美元的机器,从而推动世界大宗商品出现新一轮涨价潮。由于中国的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建立了挂钩机制,因此,我国政府的物价控制将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困难,物价上涨势头将变得难以阻挡,那么,CPI势必也将水涨船高。在未来几个月里,即使CPI不再表现得像最近两个月里那般走高,但要求CPI在短期内出现可观的下降,恐怕已经是越来越不现实了。

  CPI居高不下,受伤害最大的无疑是民众。最近一两年来,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措施,并且收到了一些效果,从今年9月开始,个税免征点也将提高到3500元。但是,在不断走高的CPI面前,民众增收的这些成果有一部分被消解掉了。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看到CPI高企的严重性,并且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努力,尤其是政府需要切实推行对自身机制的改革,与民众一起度过这段日子。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