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7月CPI涨6.5%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3:29  东方早报

  7月CPI涨6.5%,创37个月新高

  市场人士担忧美债危机搅局大宗商品市场,进一步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

  早报记者肖中洁

  

7月CPI涨6.5%

  

7月CPI涨6.5%

  作为CPI的先行指标,7月PPI涨7.5%表明后期通胀压力不小。刘建平 制图

  继6月飙出新高之后,通胀的脚步仍未停歇。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7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6.5%,增幅较6月上升了0.1个百分点,达到37个月来的最高峰。

  此前市场曾普遍认为,今年6月将是CPI的阶段性高点,但昨日公布的数据令不少专家相信,本论通胀恐怕远未到顶。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债务评级遭下调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巨震,这又加剧了各方的分歧:部分学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再起波澜,大宗商品可能也会随之暴跌,这将明显减缓中国通胀之忧;但身经百战的市场人士则认为,眼下的情况和2008年截然不同,过去几年来各国注入的大量流动性,或许会选择流入大宗商品市场避险,从而进一步加剧中国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猪肉助推通胀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

  分类别来看,7月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全面上涨,食品仍然是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7个百分点。

  在食品价格中,猪肉的价格备受关注。虽然针对猪肉价格的各种措施紧急出台,但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猪肉价格上涨了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08个百分点。

  “CPI的八项构成同比齐齐向上。最主要的,还是劳动力成本在上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昨日如是评论眼下的通胀形势。

  自2011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例行调整。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采用新权数计算的7月份CPI同比涨幅为6.451%,环比涨幅为0.463%;采用旧权数测算的7月份CPI同比涨幅为6.629%,环比涨幅为0.471%。

  此外,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7月PPI同比上涨7.5%。一般而言,PPI被视作CPI的前瞻性指标。

  输入性通胀压力

  不确定性增加

  “8月CPI仍将处于高位,本轮通胀恐怕要9月或10月才能到顶。”针对最新数据,鲁政委昨日旗帜鲜明地作出预测。此前,市场趋向于认为在年中六七月份物价可以形成拐点。

  鲁政委认为,7月份食品类和非食品类价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位,而从CPI环比来看,本月环比上涨0.5%,高于历史平均值0.1%,食品、非食品、整体水平都大超历史同期正常值,说明控制通胀的压力仍然很大。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也认为,目前依然看不出物价上涨结束的迹象,三季度仍有可能创下新高。此次PPI涨幅明显超出预期,当前国内工资等服务价格、食用油等价格上涨的过程并未结束,可能对CPI出现传导作用,形成新涨价因素。

  不过眼下市场亦出现微妙变化——由于美国遭到标普下调评级,过去三天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剧烈波动,股票、大宗商品都遭遇重挫,这让不少学者期待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会明显缓解,从而令后续CPI增速迅速降低。

  综观各方的分析,各方对此分歧巨大。

  包括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在内的部分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将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出现松动,未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会有所减缓。

  显见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日纷纷下跌。如国际油价8月8日就出现暴跌,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81.31美元,跌幅为6.41%。伦敦金属交易所基本金属期货价格也出现普跌,其中以锌的价格跌幅最为明显。

  但敏感的市场人士似乎不这么看。有人担心降级可能会引发投资者逃往大宗商品避险。

  譬如,日本饮品制造商三得利控股公司(Suntory Holdings Ltd.)董事总经理Kozo Chiji就担心,降级之举可能会使投资者从美国国债转移到原材料,比如三得利用于酿造威士忌的谷物。

  而作为最受益大宗商品的澳大利亚股市,昨日强势翻红,收涨0.52%或许则从市场面印证了市场人士的担忧。

  录入编辑:张珺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