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笔做枪:醉心理论的“另类”革命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3:50  大河网-大河报

  

以笔做枪:醉心理论的“另类”革命家
位于上海闸北公园宋教仁墓地的宋教仁雕像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在中国近代史上,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作为当时《泰晤士报》的驻华记者,莫理循写过大量有关中国新闻的报道,名噪一时,以至于后来东西方史学界研究近代中国,鲜有不提莫理循的。

  因为久居中国,加之在新闻界闯荡多年,莫理循颇有声望,后来袁世凯还聘请他担任其总统政治顾问。

  1911年10月11日,莫理循在给《泰晤士报》总部发去的电讯稿件中,说武昌地区爆发了反对清国政府统治的革命。但《泰晤士报》国际版编辑布拉姆删掉了“革命”一词。

  随后,布拉姆给莫理循解释说:“目前为止,我只冒昧地对你的电讯改动了一个词,即‘革命’一词。我们研究文体的专家确切地对我说,这个词只适用于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很显然,除非政府已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也不可将起义称为革命。”

  尽管晚清立宪运动步履维艰,革命党也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暴动,但很快都被镇压下去。即使革命党人占领了武昌城,大多数人都相信这是一次“叛乱”而不是革命——和以前一样会很快被镇压下去。

  甚至武汉三镇光复后,很多革命党要员也不愿去武昌领导革命政府,原因很简单,太多的起义归于失败,谁敢保证武昌不会很快陷落?

  屡战屡败,这就是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的境地。

  当杨度这个湖南人在北京城搞立宪异常不顺利时,他的两位老乡——黄兴和宋教仁,在海外搞革命,也遭受了极大挫折。

  1904年,黄、宋等人流亡日本。第二年,经杨度从中撮合,黄兴结识了孙中山,开始商讨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合并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通过了章程三十条,同意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担任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个部,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宋教仁则担任司法部检事长。华兴会原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

  撰写文章,成为革命党内理论家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的力量经过整合,无疑是壮大了。

  当时海外革命党人大多倾向暴力夺权,寄希望通过暗杀、爆炸对清廷要员进行肉体消灭或利用会党和敢死队发动城市暴动,然后使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种早期的革命幼稚病是个规律性问题。

  这个也好理解,都是热血青年。比如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看似文弱书生,在1904年非常推崇暗杀,先是自学研究毒剂,后来发现炸药威力大,就开始钻研炸弹。后来又发现女人携带炸药出入海关比较容易,蔡元培等人就跑到留日女学生中去,发动她们投身革命。

  与大多数革命党人投身暗杀、暴动不同,宋教仁是其中的一个“另类”。长沙起义流产后,宋教仁就认识到,只有大力进行宣传,开启民智,调动群众参与,才能做到革命一呼百应,所以在其他人忙于钻研炸药、枪支时,宋教仁以笔做枪,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革命。

  华兴会的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就是由宋教仁发起成立,而后他亲自担任总庶务,全面负责杂志的编辑和采写工作。根据《宋教仁集》的记载,《二十世纪之支那》最初几期的文章,有四分之一是宋教仁采写的。

  《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民报》后,宋教仁仍是“庶务干事兼撰述员,驻社经理一切”。在日本期间,宋教仁每天的工作除了给《民报》写稿外,还要翻译大量外国著作。由于他知识渊博,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其速度之快、内容之精,都让人惊羡。

  早期革命党内有一大批“理论家”,但很多“理论家”撰写的宣传文章,革命口号多于实际内容,除了大声疾呼就是大声疾呼。宋教仁的文章则不同,在《宋教仁集》所收录的早期文章中,很多都是介绍英、美、德、法、俄等国政治、法律、警察、民事、刑事各种制度的,有介绍,有点评,有归纳,但鲜有口号。

  宋教仁认为,打破一个旧体制很重要,但建设一个新体制更重要,革命是为了建设,而不仅仅是推翻,所以他花了很多精力宣传政治、法制建设,这也为后来身体力行推动近代中国第一次政党选举奠定了基础。

  维护主权,为“间岛”首度发声

  早期革命党内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革命就是排满,排满就是让满族回到满洲(东北)去——以至于有些革命党的高级领导人居然认为东北不是中国的领土。

  和这些思想幼稚的同志相比,宋教仁大概算是最具民族感情和国家观念的革命党人了。

  1907年春,日本企图蚕食我国的东北地区,并制造出了“间岛”问题。

  “间岛”,原是吉林省图们江淤泥冲击的一块小沙洲,面积在十平方公里左右,朝鲜语中为“肯土”,音译为“间岛”。

  日本人早就觊觎这块土地,想以此作为向中国扩张的跳板。受日本军部操作的所谓民间团体“长白山会”在日本报刊大造舆论,胡说“间岛”是“朝鲜的属地”。日本在朝鲜的殖民当局向该地派出警察,设立了派出所。

  宋教仁觉得事关重大,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化妆成日本人,打入“长白山会”。根据徐天复所著的《宋渔夫先生遗事》描述,宋教仁亲自到“间岛”一带进行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随后又前往朝鲜汉城图书馆和日本帝国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写成了《间岛问题》一书。书中,宋教仁援引了大量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地理文献典籍,并运用国际法论证“间岛”地区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中国管辖之地。

  这一年7月,中日就“间岛”问题交涉。当时兼任外务部尚书的军机大臣袁世凯得知此书后,十分惊喜,立刻派人以此书为根据,实地考察,罗列了大量证据,挫败了日本企图侵占我国领土的阴谋。

  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因为牵涉到清政府,麻烦就来了。中日交涉前,袁世凯命人联系宋教仁,说为了对日谈判,希望能买下《间岛问题》书稿(此书当时未出版)。宋教仁出于民族国家大义,也为了避嫌,表示愿意将书稿免费送给政府。袁世凯当即指示,作为答谢,特意赠款千元。

  据说“间岛”谈判还惊动了慈禧,她让人呈上书稿,阅后像武则天一样感叹,这样的人才流落海外“宰相之过也”。

  袁世凯的赠款加上慈禧的赞誉,一些革命党人在日本政府的挑唆下,认为宋教仁不仅被袁世凯收买,而且还准备回国当清朝的四品大官。一时间,谣言四起。

  1908年10月,宋教仁不得不以公开信的方式表明心迹,但依旧招来一些同志的冷嘲热讽,甚至还接到两份匿名信:“你回国做官,请讲点情面,将来我等回国做革命工作,如被你拿获,请勿用刑。”如此不被理解,加之当时同盟会内部涣散,发动的武装革命接连失败,让宋教仁一度“郁郁消沉,寄情烟酒,狂歌当哭,甚至不惜借钱买醉”。(《宋教仁传》)

  深入辽东,争取“马贼”共同举事

  除了理论工作,宋教仁也做过武装工作。

  1905年,宋教仁写过一篇文章《二十世纪之梁山泊》,对东北“马贼”问题进行了剖析。“马贼”是俄国侵略者侵入我国东北后,当地居民互相团结、屯聚保家的一种组织,和当时很多民间组织一样,有很大一部分“马贼”有着浓厚的反清思想。

  1907年,孙中山在南方发动的几次起义都无功而返,宋教仁希望能扩大革命区域,到东北争取“马贼”举事,得到了黄兴的同意。

  这一年3月,宋教仁从东京启程,4月抵达安东。宋教仁先给李逢春等“马贼”首领写了一封信:“仆等向在南方经营大业,号召徒党,已不下数十万众,欲挟义兴师久矣。视公等所处之地,形势不及远矣。欲与公等通好,南北交攻,共图大举。”(《宋教仁集》)

  很显然,这封信夸大的成分多了点,好在“马贼”文化水平都不高,讲的是一个“义”字。后经过几次面谈后,宋教仁的诚恳打动了“马贼”首领。

  随后,宋教仁与吴禄贞、张榕等组建同盟会辽东支部,吸收一些“马贼”首领参加,准备在东北举事。

  和会党打交道有一个问题——保密性太差。这次行动同样因为泄密被清廷发觉,宋教仁不得不逃回日本。不过革命的火种已经播下。武昌起义后,黑龙江“马贼”首领刘献芹在革命党的领导下起义,一度攻占县城。安东一带的马贼也积极行动,和清军作战——宋教仁的工作没有白费。

  1910年,同盟会东京本部发生严重内耗,章太炎等人因经费问题对孙中山提出强烈批评,这导致同盟会几乎陷于瘫痪状态。

  从东北回来后,宋教仁对国内革命形势有了具体认识。在同盟会内部的争论中,宋教仁提出了革命三策,上策是在京城地区暴动,中策是在长江流域举事,下策是在东北或西南边陲起义。鉴于上策难度太大,下策搞了几次都不成功,还是把重心放到长江流域为好。宋教仁的中策,被很多人认可,这为后来的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随后,宋教仁秘密回到上海,以“桃源”和“渔夫”等笔名在《民立报》等报刊上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革命,抨击清廷。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这是宋教仁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虽然人们不知道宋教仁的真实姓名,但作为著名政论家的‘桃源先生’和‘渔夫先生’,已经为社会上不少人所熟知。”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