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挂兄挂妹”:彩云之南践行青春理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6:00  解放日报

  本报通讯员 柳咏 本报记者 朱珉迕

  2010年年底,38名来自上海的高校团干部离开刚刚谢幕的世博会,来到云南省。他们响应团中央号召,深入8个市、州下属的38个山区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挂职历程。

  许多当地的干部群众,都惦念着当年“上山下乡”的上海知青。他们仿照当年称呼上海知青的“插兄插妹”,把这些同样年轻的挂职团干部亲切地称为“挂兄挂妹”。

  半年多来,“挂兄挂妹”向当地人拜师学艺,了解西部农村、研究西部农村的青年问题。他们牵挂自己的家乡,却义无反顾地扎根田间地头,穿行崇山峻岭,在彩云之南践行着青春理想。

  天边那一朵“望夫云”

  千百年来,大理流传着一个“望夫云”的传说,相传这是大理历史上一位盼望见到心上人的公主化身而成的。在大理州下属各县的“挂兄挂妹”中,一提起“望夫云”,大家都会想到来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宋立峰,和他在上海的新婚妻子。

  今年3月11日,宋立峰请假回上海。这天是他大婚的日子,大家原以为宋立峰可以借此在上海稍喘一口气。不曾想只过了两天,13日一大早,这个“不称职”的新郎,辞别了妻子,登上返回云南的飞机。“这里的工作多,放不下。”宋立峰说,自己婚礼的很多筹备工作,都是交给妻子做的;婚后的家务事,恐怕还需要妻子多承担。

  38名赴滇挂职团干部中年龄最长的陈凌申来自上海商学院,曾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两入文山县,由此成了挂职团干部中的“云南通”。这次,已为人父的陈凌申,却没有往年那样轻松。6月初,陈凌申接到消息,3岁的女儿摔伤缝针,住进了医院。看着年轻的父亲着急不已,大家劝他赶回上海。但这个“云南通”到底难舍自己对红土地的责任和眷恋:“这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大家照顾……”

  景谷的“媳妇”爱下乡

  今年1月,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徐琳来到普洱市景谷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按照当地习惯,徐琳被称作“徐副”。云南话里,“徐副”与“媳妇”同音,徐琳就成了当地干部群众口中的景谷“媳妇”。

  勤快的“媳妇”总爱跟着当地人下乡:与村寨团干部交流,去中小学做讲座,组织青年创业贷免扶补工作培训……徐琳往往身兼数职,一会儿是团干部,一会儿是老师,一会儿又客串起记者。

  挂职半年,徐琳几乎跑遍景谷县的10个乡镇。最长的一次是今年“五一”,她在永平镇边江片区驻扎10天,一连跑了8个村。当景谷人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上海姑娘表达感谢时,徐琳意识到了下乡的价值:“当傣族老阿爹用山歌唱出他的生活,当一位老阿妈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姑娘,过年不回家来我这,我杀鸭子给你吃’,我真正在感受下乡、感谢下乡、感动下乡。”

  后方支持添砖友谊之桥

  在每位挂职团干部背后,都有来自后方的全力支持。今年暑假,挂职团干部所在高校的慰问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等,奔赴云南山村送去“三下乡”服务和一批资金、物资;上海团市委联合大连银行上海分行,向38个山区县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文体用品。各派出高校也为沪滇友谊之桥添砖加瓦。在普洱市镇沅县,艾竹所在的复旦大学出资10万元建立奖学金;方曦在母校交通大学募集到20余万元的图书,捐赠给大理州弥渡县各中小学;在桑正牵线搭桥下,建桥学院将资助大理州鹤庆县100名学生……

  后方的支持,不只是财物。在最新一期“挂兄挂妹”们自编的电子杂志《在云端》上,上海团市委寄语他们:多研究几个问题、多拜几个师傅、多办几件实事,多与当地老乡交朋友。方曦说,这正是挂职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要我们用整整一年去感悟、去追求、去实现。”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