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创意插上金融的翅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6:0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张小乐 孟群舒

  文化企业的 “轻资产”甚至“零资产”,往往令银行放贷踯躅不前;而文化企业的大步发展,又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

  如何打破这一难题,为文化产业培育一片沃土?上海中资银行在为文化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从金融创新个案突破着手,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完善金融制度,推动一大批文化企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一个案例影响一个条例

  去年夏天,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接了个大单。上海某出版企业找到上海交行,一口气拿出450个图书版权,要求做版权质押。上海交行请专业机构一评估,这些版权在国内交易的总价值超过4000多万元。虽然版权不是有形资产,却是实实在在的权益,也是文化企业赖以生存的看家法宝。这单版权做质押进行融资,绝对是个优质项目。

  然而,当上海交行和出版企业兴冲冲来到国家版权局指定机构进行质押登记,却被告知行不通。原来,按照国家著作权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支持自有版权的质押。而上海这家出版企业的450个版权,是从境外四大国际图书出版商手中购买来的境内出版权,换言之,这是“二手版权”,无法进行质押。

  上海交行与市新闻出版 (版权)局沟通后了解到,这种类似于境内代理的方式,并不在法律覆盖范围内。未来一旦出现偏差,将有可能陷入权属纠纷。事实上,目前国内图书出版行业中有大量图书来自海外,而版权基本上是通过类似代理的方式实现。很多出版企业的融资之路,恰恰就卡在“法律界定不明晰”这一关。

  既然是出版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创新突破就有了更大的意义。上海交行在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支持下,立即进京向国家版权局汇报沟通。事实上此前国家版权局已着手调研这一问题,上海的案例真实地反映了出版行业对于完善这一法规的迫切需求。经过反复斟酌,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加快相关法规在此类业务方面的试点。

  上海交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动这一法律法规的完善,意味着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出版行业融资打开了一扇门。

  而上海交行已于去年7月与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给予新闻出版行业意向性授信100亿元,截至目前已支持各类文化企业70多户,涉及文化出版基地、文化发行、印刷类、数字科技等多个领域。

  一套机制打开一条新路

  普陀区有家游戏开发企业,在国外的名气比国内大,曾为苹果手机开发游戏,赢得了大量忠实粉丝。去年,公司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利润也达到300万元。然而,当这家前景良好的企业找到银行希望贷款时,却遭拒绝。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原来,银行调查发现,这家公司员工总数400人,平均年龄24岁,注册资本为2400万元,可负债就有2000万元。虽然这些年轻员工满脑子都是创意,但公司没有任何可以在银行抵押的资产,连办公室都是租来的,贷款遭拒很正常。

  当上海农商银行获悉这一信息,起初也很“挠头”。即便按照银行业最低的风险评估,这类企业想贷款也不够格。但这家企业确有发展潜力,只要游戏卖得好,收益往往超出预估。因此,要扶持这样的企业,就得探索一套全新的风险补偿机制。

  农商行与普陀区工商联反复斟酌,决定组织一批企业成立互助基金,由区财政支持一把,形成风险补偿资金,银行则放大一倍配套贷款。于是,普陀区财政拿出了1000万元,首批21家企业共同出资1000万元,每家企业最少认购10万,认购份额的多少与贷款使用额度挂钩。银行方面则给予2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形成一个4000万元的资金池。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还约定,如果逾期贷款达到300万元,贷款则暂停。

  有了这样一套新机制,这家游戏企业一下子拿到了300万元信贷资金。2011年,公司准备了超过10款网页游戏、超过10款iPhone游戏和超过3款社区游戏,并准备收购一家日本老牌游戏公司。良好的业绩也引来了关注,总共募集1亿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目前公司的改制基本完成,正在按照上市时间表顺利推进。

  据了解,通过这一机制,上海农商行已为互助基金成员中的3家文化信息类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供给900多万元。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行正在考虑建立审批绿色通道,通过高效流程满足文化创意企业小而快的需求,未来文化类小企业可纳入自动化审批系统。

  一项激励带动一个转变

  前不久,一位导演找到浦发银行,说他想拍一部大制作的电影,演员阵容包括章子怡、宋慧乔等国际巨星。导演甚至把剧本初稿也交给银行,就是希望申请贷款。然而,银行信贷员想了又想,看了又看,始终拍不了板:一部电影未来的票房收入到底有多少,谁能估量得准?

  这反映了不少信贷员内心的困惑: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谁知道是赔钱货还是摇钱树?更何况,今年又偏偏遇到央行收紧银根,银行惜贷心理浓,谁乐意把宝贵的资金贷给风险不确定的文化产业?

  信贷员在前方跑项目,他们的积极性高低,往往决定了文化企业的命运。今年6月,浦发银行率先从内部制度入手改革,调动各网点和各部门的积极性,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据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分行在内部劳动竞赛中规定,每新增1家有效的文化类信贷企业,其积分是一般信贷客户得分的2倍。同时还规定,对文化类信贷支持力度大的支行,当年考核指标进行一定折算,减轻考核压力。此外,对文化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等指标也有相应放宽。

  绩效考核的文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激励。截至今年7月末,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对纯文化行业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66亿元,较年初增加6674万元,增幅达67.3%。如果将建筑设计、软件业等文化创意产业也纳入统计,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余额更达到了4.99亿元。

  在与文化企业的业务往来中,银行普遍欠缺熟悉文化产业的人才,经验也不足。这就导致信贷员不敢接触文化企业,信贷审批人员也是“门外汉”。为解决这一问题,浦发银行打算通过社会专家库建设和内部培养等方式,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同时,浦发设立了文化金融专职产品经理和专职授信审批人员,前者负责文化类金融产品的设计,后者负责审批。

  记者获悉,上海中资银行拓展文化产业这片“蓝海”,已不是一家两家。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建立内部评价体系,确定文化企业对象评级和授信业务风险评级;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联手,共同搭建业务操作与风险控制平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建立专业的文化产业营销、研究团队,负责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产业的具体措施。这些长效机制的建立,也为中资银行服务文化企业打开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