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玛莎学会用汉字写“友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7:55  东方网-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马尔克登上飞往北京的班机,这个还在念小学6年级的俄罗斯男孩在上海逗留短短一周,但不止一次告诉身边人,他喜欢这座城市,他喜欢中国。

  昨天,330名2011年俄罗斯中小学来华夏令营团员结束上海之行。他们同上海的同龄人一起交流、活动,学习织布、扎风筝、写毛笔字等,还学会了用汉字写下“友谊”、“朋友”、“祝福”等词语。

  “含蓄”的中国孩子带来惊喜

  来自山东大学俄语系的志愿者胡震,连日来全程陪同俄罗斯学生。他发现,无论是大清早从驻地出发,还是结束一天的活动返回,唱歌是他们的“必修课”。“有一个孩子跳出来起个头,接着大伙儿就会应和起来。这些孩子多才多艺,他们会很随性地就着曲调改变歌词,抱着吉他在车上边弹边唱。”

  俄罗斯学生来到上海的第二天晚上,东方绿舟剧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俄罗斯儿童艺术团”专场演出。一个又一个节目之后,俄罗斯朋友集体跳上舞台,又唱又跳,而台下的俄罗斯学生也纷纷站起身来,呼应着台上的热舞。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姑娘玛莎和同伴很想把台下的中国学生一起招呼到舞台上,但最终跳上舞台的中国孩子不算多,大部分都含蓄地在台下合着节拍鼓掌。胡震告诉俄罗斯朋友,相比奔放的俄罗斯民族,中国孩子比较腼腆,他们有自己表示友好的方式。

  一天夜晚,乘船夜游黄浦江时,玛莎主动和身边的中国学生聊天。通过手势并辅以英语,玛莎告诉中国同龄人她会跳踢踏舞,并且稍作准备就一跃而上,一边自己打着节拍、一边欢乐地跳起舞来。玛莎的舞步吸引了其他俄罗斯学生,会跳踢踏舞的聚拢过来,一起狂欢。就在这时,刚和玛莎聊天的中国孩子仿佛心领神会,领教并熟悉了俄罗斯同龄人风格的他们不再像昨晚一般,而是主动上前拉着玛莎和她同伴们的手。舞虽跳得稚嫩,但着实给了俄罗斯朋友惊喜。

  学习中国文化最有意思

  马尔克似乎天生就对“中国元素”感兴趣。他参观了中医药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和东方明珠后,对东方明珠下的“老上海风情街”情有独钟。他买了很多有熊猫图案和双喜字符的钥匙环,还有镂刻着上海代表性建筑物的玻璃纪念品。马尔克的好朋友甚至买下了一条大红旗袍,打算带回家送给祖母。

  在马尔克的记忆中,学习中国文化是最有意思的经历。从未见识过真正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他,对每一个活动都颇感兴趣。书法、剪纸、中国结、竹竿舞、风筝、九连环、草编……他觉得眼花缭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一天,松江区泗泾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杨寒沁在布艺、书法和风筝项目的露天区域里等候前来学习的俄罗斯小朋友。她主动用英语向马尔克发问,“你见过布艺吗?会做吗?”对方茫然地摇了摇头。既然语言沟通不顺畅,杨寒沁就耐心地让俄罗斯客人模仿她的动作。她花了很长时间,手把手教会了马尔克缝制中国结图案的布艺作品。紧接着,她发现了俄罗斯孩子的奇特之处——原来,马尔克在模仿、学会了基本的手艺后,居然突发奇想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刚开始,杨寒沁并不知道他到底想制作什么,但过了一会儿,一只逼真的老虎出现了。俄罗斯孩子的聪明、耐心和大胆的创意,给杨寒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杨寒沁不远的喻文添,也是个小学生,他负责教俄罗斯孩子做风筝。在他眼里,俄罗斯孩子很有礼貌,而且特别热情。有时,当他们成功地做完了一个风筝后,会很激动地给喻文添一个拥抱。一开始小家伙很不习惯,但随着拥抱越来越多,他也学会了在俄罗斯朋友顺利完成任务后,主动给他们一个拥抱。

  “我真希望回去后,能和在这里认识的朋友继续联络。有一天我一定会再回来,我要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念书。”一碰上中国朋友,玛莎就会如此表达愿望。这些天里,她很喜欢追着翻译问怎么认汉字、怎么用筷子,也很享受中国同龄人通过翻译向她询问在俄罗斯的生活。“我家在西伯利亚,那里很寒冷,没有上海这么热。有时,熊会走到大街上,与人和平共处……”每每讲到这里,所有中国孩子的脸上都会写满惊讶,玛莎则很自豪,也很得意。

  “希望这里能留下我们的足迹。”离开上海前,2011年俄罗斯中小学来华夏令营团长瓦列里·马尔佐耶夫对记者说,他会在俄罗斯等待着更多中国孩子的到来。

  本报记者王乐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