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会被卷入危机,但这 次别指望中国再救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8:54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张飒

  实习生 石龙龙 综合报道

  正在肆虐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令中国经济前景变得较为复杂。

  有市场人士担忧,从欧债危机近而到美债危机,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将不可避免地“缩水”,但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昨日指出“坏消息并不一定是坏事情”,评级下降会倒逼美国政府采取减赤措施,对美债持有者来说,恰是一个福音。

  这就是一个缩影,充分反映出各方对于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歧。

  但眼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是负面的——微观层面的一个细节是,受此轮美债危机拖累亚太股市影响,光大银行原定于8月18日登陆H股市场的计划可能有变,昨日有消息称该计划或推迟到10月。

  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次中国还会跟进全球,再次出台救市政策吗?对此,多位市场观察人士指出,中国还在医治2008年刺激计划带来的后遗症,似乎无力“再次”拯救全球经济。

  中国难逃危机影响

  美债危机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显然除了那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还是那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2011年5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接近1.16万亿美元,此外,中国还持有数千亿美元的“两房”债券,据学者推算,在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中,71%为美元资产。

  “今年下半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便来自于美债外患和通胀内忧。”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指出,美国债务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将偏向于负面。

  “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必将面临严重的储备资产安全问题。此时中国面临两难决策,即若放开人民币汇率,让其大幅升值,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加大国内经济运行的压力;若继续保持人民币兑美元相对稳定,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仍将被动积累,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带来的成本将相当昂贵。”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家强也指出,评级下调会影响债券价值,提升债券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的上升又增加了之后的偿债负担。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则提醒,中国还应该密切关注近期欧美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及其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出口、航运及大宗商品行业)的负面影响。

  从2007年起,中国就致力于摆脱依靠出口拉动增长的模式,转而依靠内需支撑经济增长,在今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重申了这一点。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一事上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一些出口导向型的小企业本就处于关停边缘。

  更为关键的是,对中国最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市场也不太平。昨日也有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中国在过去三个月走上艰难的去库存化道路。为平抑中东等地危机造成的石油紧张,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把企业在通胀预期下投机“囤”的石油拿出来,所导致的结果是石油、煤炭、棉花、橡胶等商品价格下跌。

  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亦对此次美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表示悲观,认为2012年将会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比较深的一年,包括进口型通胀、热钱涌入、美元震荡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显现。

  中国无力拯救全球

  既然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那么中国这一次是否会再次大手笔出台救市政策?

  近观中国经济内部,与2008年不同,中国此次似乎无力扮演拯救全球经济的角色。不少市场人士直言,“中国还在医治2008年刺激计划所带来的后遗症,可能不愿开启另一轮刺激计划。”

  回顾全球经济在开始大幅下挫的2008年底,中国政府注入约5860亿美元的信贷以示回应。

  作为刺激计划的一部分,中国修建的铁路、桥梁和建筑推动了对澳大利亚和巴西等资源丰富国家的原材料需求。中国消费者不断购买汽车和电脑等产品,就在发达市场需求减弱之际,帮助提振了跨国公司的业务。中国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5.5%上升至去年的9.3%。

  上述刺激计划将世界其他国家从危机边缘拉了回来,但现在中国正在为信贷分配而付出代价。

  大部分信贷资金投入到了道路和其它政府基础设施项目中,收回这些资金需要多年时间,且目前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已经引起各方关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中国创造大部分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日益加大,且随着监管部门收紧信贷以控制通胀,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估计,在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摇篮温州的36万家小企业中,近90%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照这样的情况来看,如果经济前景恶化,中国很可能依赖更温和的措施进行补救。中国可能会采取为中小型企业减税、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改变银行贷款规定等措施让更多较小企业拿到更多的钱,并降低利率。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