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讯:甘肃80岁农民传承中国500年秦腔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13:5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兰州8月10日电 题:甘肃80岁农民传承中国500年秦腔艺术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听一言把亮的双腮笑坏,骂一声司马贼该也不该。是名夫你就该领兵夺寨,谁使你装女子假扮裙钗。”现年八旬的老人陈守文迈开双腿、气宇轩昂地用流行西北的秦腔演绎《司马摆台》。

  陈守文老人是兰州西固区柳泉乡的一位农民,日前,在他的个人书屋“白云轩”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秦腔这门古老戏曲艺术的渊源:从收集脸谱到吼秦腔,从鸡蛋上画脸谱再到给农村娃娃教秦腔……

  陈老人第一次登台表演的角色是《吕布戏貂蝉》中的小生吕布。“我嗓子比较细,脸又瘦,唱不了老生,就选择唱小生。”回忆起最初与秦腔的邂逅,老人手舞足蹈,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那时候7岁,经常躲在后台看父亲表演”。

  也就是从7岁那年起,陈老人便开始了吼秦腔这门生动的戏曲艺术。苏武牧羊、回荆州、斩韩信、马武闹酒馆、宋江杀楼……老人唱了20多年的戏,如今在他看来,依旧驾轻就熟。1964年,老人从台上走到台下,开始了给演员“画脸”的幕后工作。

  1993年,老人退休后又开始系统收集秦腔脸谱的物件,甚至连筷子、打火机、扇子、日历上的脸谱造型都不放过。如今,已珍藏500多张造型各异的秦腔和京剧脸谱,可谓蔚为壮观。

  在西北,因为秦腔的特性,很多人都不说“唱”秦腔,而用一个“吼”字来概括。秦腔起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的民间地区,其朴实、粗犷、细腻的唱腔一直深受西北人民的喜好,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脸谱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

  在老人书屋的一角,摆放着一尊近1米的“秦香莲状告陈世美”模具,戴着头饰的秦香莲穿着戏服,一脸哀怨地“望着”陈世美,神情惟妙惟肖。“它们的头发是买的,衣服和鞋是老伴和媳妇做的。”老人说,他还做了“白蛇传”、“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敬德访白袍”四个模具。

  除了亲手做秦腔人物模具,这些年,老人还潜心研究在鸡蛋上画脸谱。他说,“行家看戏先看脸,线条流利眉宇间,在鸡蛋上画脸谱,凹凸有致更有立体感”。

  闲暇时分,陈守文老人还会去学校向农民的孩子教授画脸谱的技法,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幸福而重要的事。

  采访结束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陈守文老人挥毫送给记者“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他说,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传承,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收集整理更多更全的资料,将宝贵的中国瑰宝艺术传承给后人。(完)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