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秘境中的佤山木鼓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15:47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在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的深山秘境中,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民族——佤族。这里有一个人口8万的边境小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响大江南北,一个神奇美丽的佤山,一个勤劳勇敢、粗犷豪情的民族慢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她的神秘,她的绚烂多姿,拉拽着我们靠近她、触摸她。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带您走进神奇的西盟佤山,领略古朴生态的佤族木鼓文化。

  清晨,天空刚下过一场小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伴随着蛐蛐儿的叫声和公鸡打鸣声,我们走进了“巴猜”岩聪居住的“窝朗房”。

  岩聪是本次木鼓节公推的主祭司“巴猜”。我们到时,他正在里屋认真准备着需要的祭祀物品,嘴里还念念有词。在佤族地区,“巴猜”可通天达地,能掐会算,威望很高。岩聪说他被推举为本次木鼓节的主祭司,是件很荣幸的事,不敢怠慢,要好好准备。他开始准备早饭,然后勾兑用小红米酿成的阿佤水酒,这是今天拉木鼓仪式结束后要饮用的。

  木鼓,佤语叫“克罗”,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木鼓的来历却说法不一。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木鼓是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物,是通天的神器,是统一的军事信号,是娱乐的乐器。每个佤族村寨建寨时必建木鼓房,并支放一公一母一对木鼓,家族人聚居于木鼓房附近。云南省民族语言指导委员会副译审,佤文化研究专家李向荣:“木鼓的作用,一是用于祭祀,祈祷木鼓保佑山寨平安、谷物丰收、人畜兴旺;二是用于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外来侵犯等紧急事件时,敲响木鼓,召集寨人应急,保护山寨利益;三是用于歌舞娱乐。”

  木鼓用整圆木抠制而成,音色深沉而清脆浑厚,传音可达数公里。历史上,佤族村寨每逢新水节、拉木鼓、祭木鼓等宗教节日都要敲起木鼓,唱歌跳舞祭神。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木鼓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已从远古时的为生存繁衍服务,演变为今天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木鼓节,现在已成为西盟佤山传承和弘扬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木鼓文化已经成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世界鼓文化中,佤族木鼓是一种最原始、最独特的鼓种,它具有远古佤族文化典型的特征。它的文化内容比较丰富,特色浓郁。在佤族文化的进程中,它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佤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木鼓文化、司岗里文化、江三木落文化和木依吉文化,从这四大文化又衍生出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农耕文化、声乐文化等十几种小的文化。木鼓文化同其他佤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年西盟木鼓节的活动地点安排在新县城旁的勐梭龙潭边,拉木鼓仪式也就在会场旁的环形大道上。

  上午10点,“巴猜”岩聪在人群的簇拥下来到拉木鼓队伍前面起舞念颂佤语祭词。祭词颂毕,随着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和歌声,拉木鼓活动正式开始。拉木鼓活动以乡镇划分为不同的部落。翁嘎科、岳宋、新厂、力所、中课、勐梭、勐卡七个乡镇的部落人群合着鼓点,唱着歌儿拉着木鼓向前迈进。岩聪走在新厂部落拉木鼓队伍前面,左手持牛尾鞭,右手端着盛了米、茶叶及干老鼠的簸箕边走边念古老的佤语祈福词。

  拉木鼓活动结束,岩聪又在部落寨门口看鸡卦。当鸡头掉落到盛着米与茶叶的芭蕉叶上时,镖牛祭木鼓的时间也确定了,那就是下午3点钟。

  镖牛仪式按时举行,岩聪“巴猜”一边念着咒语,一边把酒洒在牛背上,然后向镖牛手敬酒,并告知可以镖牛了。

  佤族崇尚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对被选来作祭祀的牛他们同样也崇敬有加。镖完牛后,牛头首先被四个彪悍强壮的佤族小伙子抬着走在镖牛队伍的前面,在巴猜引领下到木鼓房祭祀木鼓,然后抬到佤族众神灵聚集的圣地“龙摩爷”供奉,在那里举行完最后的祭祀。随后是阿佤男女老少和着着“咚、咚”的木鼓声不眠不休载歌载舞三天三夜。

  云南省民族语言指导委员会副译审,佤文化研究专家李向荣:“牛是佤族的吉祥物,镖牛是件很神圣的事。所以,巴猜精心挑选来的牛是很吉祥的,会给人们带来平安、带来好运。因此,牛头要永远供奉起来,这是对神的最高膜拜,也是给这条牛永恒的归宿,同时,也寄托佤族人对牛的感恩和祭奠。”

  佤族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史料记载不够详尽,许多历史都是口口相传留存下来的。好在新中国成立后,佤族人民也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甩掉不堪回首的过去迎来幸福未来。这一切,多次到西盟阿佤山,并倾情创作了《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杨振仁先生无比感慨:“阿佤人民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当家作主做了中国的新主人,使这个民族团结进步,过上了新生活。改革开放以后,给佤山带来了新希望、新成就,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