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珏视大运]大运会里小人物的故事:美国大学生张璐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17:5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记者刘珏)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10日)晚上,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将会进行大运会开幕式之前的最后一次预演。在众多的大学生演员当中,有一群跳着芭蕾舞、爵士舞、啦啦队舞的美国大学生。今天,我们一起走到幕后去了解一下这支外籍舞蹈队,认识一位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学生,他叫张璐鸥。

  张璐鸥是一位美国华侨,从小跟随父母移民到美国。他这次作为队长,带领了11位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舞蹈队员一起,来到充满活力的深圳,参加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出。

  当记者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演员休息厅见到他时,张璐鸥手里拎着四大盒盒饭。他说,因为每天要训练大概15个小时,所以一天下来,总是要吃很多顿饭,补充能量。

  张璐鸥:对,如果运动量大的话,跳舞的时候,一天要吃五餐。一餐早餐,两餐午餐,两餐晚餐。这个大运会的节目,练舞,每天好多小时。我们早上大概10点11点左右,到这个场馆去排练,一直排到,有的时候晚的话,晚上两三点钟吧。我组织了杜克舞蹈团,想把杜克大学里面最精彩的舞蹈带给大运会看。

  看着张璐鸥低声低语、斯斯文文说话的样子,如果你第一眼见到他,一定会认为他是个很内向的人。很难想象到,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张璐鸥从海外主动申请了参加大运会开幕式的演出,在得到大运会组委会的通知后,他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学生社团招募了舞蹈精英,组团来中国深圳参加大运会。

  张璐鸥:一个名牌大学,像杜克大学一样,大家也很注重成绩的。不过呢,更重要的是个综合性的发展。这次来这里带队,你想一下子带11个外国人,来到一个他们从来没有来到过的地方。因为语言,他们不懂中文,那些导演不懂英文,而且他们适应的环境,办事很不一样的,为了办作一种桥梁,也是锻炼了我自己的适应能力。我要不停的想,从这个角度,他们会怎么想,从我这个舞团的人,他们会怎么想呢? 他们需要什么呢? 而且我安排要非常的清晰。并且要有plan A, plan B, plan C , 因为在中国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这方面呢,也是跟我以后的工作有关。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了张璐鸥一路走来,执着地参加深圳大运呢,张璐鸥很自然地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6年的他,已经下定决心,在毕业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发展。

  记者问他,难道不担心你回到中国后,会水土不服吗?如果有一天,你遭受挫折,你会后悔你的选择吗? 张璐鸥的回答,令记者感到很有力量,也很温暖。他说,不会后悔的。他对中国的这份感情,就像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虽然陌生了,但是很亲切。

  张璐鸥:我是在美国生长了16年了,也是对中国不太熟悉了。不过呢,我到珠海的时候,语言上不适应,沟通上、思想上有些不一样之外,我发现对中国有一种感觉,一种见到一个好多年没有见到的好朋友一样。虽然你们两个人的变化很不一样了,不过呢,还是有一种感情还是留在那里。我要追求一个又新鲜,又熟悉的环境,的文化,的人。就是说,这个水土不服,我愿意去克服。每次,我了解中国一点点,每次跟这些文化接近一点点,我就在这里过程中,得到幸福。虽然就是最终最终还是没有办法像是在这里生长的人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得到不少收获,所以,一直这样做是值得的。

  在与美国杜克大学舞蹈领队张璐鸥谈话结束的时候,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全程用中文接受采访,心里还有一些紧张。因为在美国生活的16年里,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只有五个月。他现在一直在努力的学习中文,准备着更好地融入到今后在中国的生活。看着张璐鸥远去的身影,消失在大运会演员休息室里时,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那颗赤诚的中国心,和那张灿烂阳光的笑脸。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