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乱中“取栗”:袁世凯操纵南北和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03:40  大河网-大河报

  

乱中“取栗”:袁世凯操纵南北和谈
英国驻华公使、袁世凯的老朋友朱尔典,辛亥革命爆发后力主袁世凯出山。翻拍资料照片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1911年,辛亥年。

  这一年10月之前,袁世凯,杨度,宋教仁,都是“秦琼卖马,背字当头”。

  袁世凯被勒令开缺,在安阳“隐居”,几年前还是疆臣领袖,现如今“被养病”,很倒霉;杨度也不走运,满腔热情回来搞宪政,结果宪没立成,自己的命都受到威胁;宋教仁更倒霉,搞了几次革命,无一成功,还被同志们污蔑为“叛徒”。

  10月10日,武昌城头一声炮响,革命了。

  三个倒霉人一下子时来运转,先后踏入政治舞台,走到各自的人生顶点。

  武昌首义是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必然产物,这一点史学界是有共识的,但不能光说历史必然性不说历史偶然性,武昌首义,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

  武昌首义之前,孙先生领导十次起义,虽未成功,但宣传了革命,扩大了影响,奠定了基础,这不容抹杀,但实事求是地说,武昌起义和孙先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不然也不会出现此后的乱象丛生。就连孙中山也坦言:“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有人说,孙先生和湖北当时的两个主要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有一定关联。其实1910年同盟会出现内耗后,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成立了中部同盟会,领导长江流域革命工作。中部同盟会和同盟会大概相当于分家不分名分,而湖北的共进会和文学社是中部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有的史料上说,文学社和共进会尊奉远在海外的孙先生为精神领袖,大概也就这点关系。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激流涌动,影响到了湖北。蒋翊武的文学社和孙武的共进会,决定趁势起义。蒋、孙等人派居正到上海,希望中部同盟会能来人主持大计,但没等来一个领导。

  10月9日,武昌起义的计划被清廷发觉,武昌巡警开始全城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人要么被抓,要么逃跑。

  情急之下,新军士兵们觉得与其等死,不如奋起一搏。当晚,新军里一个正目官(班长)熊秉坤挺身而出,组织起义,但熊只是个班长,职务太低,只好带人持枪逼迫队官(连长)吴兆麟发难。

  一个班长,一个连长,就这么干了。

  武昌枪响,全城响应,首义成功。

  武昌起义并非一次按部就班的暴动,仓促之间发难而成功,说明当时国内形势已呈火山欲喷之状,但正因为其仓促,才让袁世凯有了可乘之机。

  转战南京,宋教仁力主筹建中央

  谈到武昌起义,人们会有一种遗憾:如果黄兴、宋教仁等亲赴武昌主持,而后必能控制鄂省,不至于后来大权被黎元洪掌握。

  黄、宋等人为什么没去武昌呢?

  根据《宋教仁传》记载:黄兴当时还在香港,谭人凤那个时候恰好生病住院。宋教仁接到居正的报告后,原准备动身,但突然接到在武昌狱中的革命党人胡瑛的一封信,说湖北形势险恶,近期内不能发难,劝宋不要来。胡瑛是宋的好友,看信后,宋教仁踌躇不决,尽管谭人凤几次劝他,但宋教仁最终以“于右任不在上海、《民立报》无人负责”为由迟迟未动。

  武昌首义,三天之内就光复武汉三镇,这让宋教仁十分懊悔。尤其是革命政府大权旁落,让宋教仁决定采取措施亡羊补牢。

  10月24日,黄兴由香港返回上海,和宋教仁一起到武汉。到武汉之后,宋教仁联合居正、胡瑛等人提出,希望黄兴能出任湖南湖北大都督,职权在黎元洪之上。已经大权在握的黎元洪哪肯就范,这个与虎谋皮的建议被黎元洪否决。

  宋教仁觉察到,湖北军政府已经处于黎元洪的完全控制之下,决定顺江而下,到南京去开辟新战场。

  11月3日到5日,上海、浙江、苏州先后光复,南方数省都督府代表齐聚上海开会。宋教仁以湖南代表身份提出,武昌战事吃紧,南方各省应迅速攻克南京,“议建临时政府,总持一切,以立国基,而定大局”。宋教仁的建议得到了沪军都督陈其美等人的支持。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宋教仁的“南京策略”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南京光复后,“稳定了东南各省局势,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地位,改变了汉口失陷后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得重新回到对峙局面”。(《宋教仁传》)

  汉口失陷,南京光复,使得原先趾高气扬的黎元洪做出让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之前黎元洪提出临时政府必须设在武昌),各省派出代表,选举临时大总统和表决《临时约法》等事宜。

  要挟清廷,袁世凯出山组阁

  1911年10月11日,是袁世凯的53岁生日。

  北洋旧部、亲朋好友来到安阳洹上村,向袁世凯祝寿的同时,纷纷表示“袁公必将起用”。果然,10月14日,清廷下诏,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起用袁世凯的决定最后是隆裕皇太后拍板的。在御前会议上,“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力主起用袁世凯,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袁世凯的老朋友朱尔典等人也四处游说,建议清廷起用袁世凯戡乱。

  这个决定有点欺负人——几年前袁世凯已是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养病前是军机大臣,湖广总督官太小了。

  但袁世凯考虑的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接到谕旨后,袁世凯上了个谢恩折子,但没有表态是否出山。

  这时,杨度、段芝贵、袁克定都建议袁世凯不宜马上出山。他们认为清廷已经不可救药,替他们镇压了革命,仍有性命之忧。

  几天后,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也赶到了洹上村。

  两个从小站练兵就相互扶持的老朋友,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如果出山,清廷必须答应几个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由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起义人员;四,解除党禁;五,总揽军权等。同时,摄政王载沣还得以“用人无方,施治寡术”下罪己诏。

  对清廷贵族来说,袁世凯的条件是苛刻的,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些自大无能的官僚,错过了一次次自救的机会,最后走到如此地步,是历史的必然。

  10月30日,在得到清廷明确回复后,袁世凯自安阳南下。由于滦州突然出现兵变,惊慌失措的清政府电令袁世凯速回北京,主持大局。

  11月9日,经资政院选举,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

  南北议和,杨度替袁“试水”和谈

  杨度和袁世凯关系很好,但杨度是个文人,在如何使用杨度上,袁世凯拿捏得很准,礼节上予以格外尊重,不该用时坚决不用,该用时坚决使用。据《容庵弟子记》记载,杨度在汉口险遭不测后,袁世凯立即亲笔复函,嘘寒问暖,让杨度受宠若惊,初步找到了帝师的感觉。

  有些机密之事,比如给清廷开出山条件,袁世凯就只和徐世昌商量,而不让杨度参与。

  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后,授意杨度试水南北和谈,杨度拉上汪精卫等人,开始呼吁南北和谈。

  汪精卫和杨度在日本留学时是同学,不过杨度走的是立宪路,汪精卫走的是革命道。1910年,血气方刚的汪精卫很崇拜暗杀。那时还是摄政王载沣当政,革命党觉得如果干掉载沣,天下大乱,革命就有机会了。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陈璧君四个人潜入北京,寻找机会刺杀载沣。

  但还没动手就被清廷发觉了,汪精卫被逮捕入狱。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举世皆惊。在国内的压力下,清政府宽大处理,判汪精卫终身监禁,以“缓和人心”。

  1911年11月6日,清廷答应了袁世凯的几项要求,其中一条就是释放政治犯,汪精卫光荣出狱了。

  11月12日,杨度在天津召集汪荣宝、范源镰等立宪党人讨论发起国民会议一事,“议决先组织一团体,名为国事共济会”。

  这个所谓的国事共济会,宗旨为“使以君主民主一问题,不以兵力解决,而以和平解决,要求两方之停战,发起国民会议,以国民之意公决之”(《杨度集》)。由于杨度是立宪党人,为了显示公平,杨度拉上汪精卫作为联合发起人。

  国事共济会成立后,杨度和汪精卫分别代表立宪派和革命党宣称,是两党代表联合发起成立该会。他们上书资政院,要求资政院上书清廷,声明停战,召开临时国民议会。汪精卫也致电上海和武昌军政府,请求承认其主张。

  杨度和汪精卫的做法属于两头不落好。革命党的《民立报》痛斥杨度搞的是“无聊之共济会”,声明:“共济会之设,非吾全国共和党人之同意也。”而清廷资政院既有立宪党,又有满族贵族,成分复杂,也没有通过。连杨度后来也承认:“然其时全国鼎沸,选举难行,国会无由成立。”

  其实,这个所谓的国事共济会只是袁世凯的一次和谈试水,袁世凯本来就不想武力镇压革命党,只不过想“养寇自重”罢了。尽管杨度和汪精卫的国事共济会最终于12月解散,但袁世凯并不在乎,杨度的行动只是他策动南北和谈的第一步,更精彩的招数还在后面。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