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不是闹着玩的小毛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04:17  中国青年报

  11岁,很多孩子也许还在妈妈怀中撒娇,而他却已独自一人前往中国留学;16岁,不少孩子还在为一次次考试而纠结,而他却已创办了中国关爱基金会这一美国民间慈善组织;27岁时,他仍然坚持“无论如何不会放弃关爱基金会,要把它做得更大更好”——他就是麦修,一位怀有“中国情结”的美国青年。

  回忆起11岁时,自己刚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读书的情形,麦修不禁笑出了声。

  “刚走进校门,同学们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了我。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动物园里的新动物。”他说。

  但是不久之后,这位阳光男孩便迅速赢得了师生们的喜爱。“他们喜欢我的直接、开朗。当然,他们也喜欢我不怎么标准的中国话。我的同桌曾经对我说:‘麦修,你说中文听起来像在唱歌。’”他说,“一年后,当我小学毕业即将返回美国时,学校特意为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送会。”

  回到美国后,麦修并未忘记对中国的关注。“任何与中国有关的字眼,都会引起我的注意。后来,我得知这样一个消息:在我生活的地区,很多美国人都愿意前往中国的福利院领养儿童。不过,他们更愿意选择健康的儿童收养,但中国的福利院中残疾儿童比例却很高。”他说,“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建立一个机构帮助中国的福利院,并帮助这些孤残儿童治病呢?”

  2000年,年仅16岁的麦修创办了中国关爱基金会,旨在通过募捐的形式,对中国残疾孤儿进行救治。目前,这个基金会已得到多方的大力支持和赞誉。然而,回忆起创立之初的艰难,麦修仍不由得摇了摇头。

  “‘一个小毛孩怎样从成熟精明的成年人那里筹到善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这当中发生过很多小故事。”麦修说。

  为了获得对方的信任,麦修不得不随身带着媒体对自己的报道。“我想,看见报纸杂志上的文字,他们至少该相信我不是闹着玩的小毛孩。但想要真正获得他们的捐助,仍然是个困难的过程。”他说。

  至今,麦修仍然清楚记得在一家咖啡厅募捐的经历。“当时,面对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男子,我心里非常紧张。但还是厚着脸皮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我告诉他:‘在您惬意的喝着咖啡的时候,也许在地球的另一端,有的孩子连衣服都穿不上呢。为什么不帮帮他们呢?给予可以让您更快乐。’”听完麦修的话,一脸严肃的中年男子放下了手中的咖啡杯,微微皱起眉头。片刻之后,他从口袋中掏出一笔捐款,并告诉麦修:“孩子,你做的事情很正确。我支持你。”

  在此后两年半时间里,带着对慈善执著的热情,麦修先后为基金会筹集善款50余万美元,并在天津福利院资助了50名孤残儿童前往静海县寄养。“此外,基金会还出资为15个病残孤儿进行了治疗。”他说。

  然而,当所有人都认为麦修应当加快步伐时,他却放缓了脚步。

  “对于基金会募得的捐款,我不认为应当一股脑地捐献给孤儿院。我认为,需要漫长的考察才能决定资金如何使用。”他说,“我们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受捐机构、捐助给哪些项目、数额又该设定为多少等等。”

  再次回到中国后,麦修开始频繁奔走于不同地区福利院之间。

  “现在,我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个目标。”说到这里,他有些兴奋,“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给予’也许不是你必须的责任,但它可以让你得到快乐。当别人叫我‘英雄’时,我觉得自己并不是,我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已。只要你想做,你也可以做到。”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关爱基金会已经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运行方式:和当地社会福利部门合作,接手残疾孩子的治疗工作,康复后的孩子再转给福利部门。从而形成了针对孤残儿童“接手——治疗——回归社会”的“爱心圈”。除此之外,中国关爱基金会还在美国总部设立了另一社团——China Club。

  “China Club的大部分成员是美国青年,他们自愿帮助那些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学习中国文化、认识故土。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我都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中来。当你亲自去做慈善后,你会发现你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麦修说。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