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故宫员工被曝私分门票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04:20  舜网-济南时报

  时报综合消息 据《京华时报》报道,从5月份热闹一时的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到8月份尘嚣再起的哥窑门、瞒报门、私拍门,围绕故宫博物院的“扒粪”运动持续升级。9日,财新网刊发题为《10万元封口费悬案》的记者手记称,2009年故宫曾发生一起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

  故宫再陷“封口门”

  “在采访故宫的过程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盖过去’或‘捂住’。从窃案到文物受损,故宫的第一反应皆如此。”在9日发表的记者手记中,财新网记者任波如此感叹。文章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说,2009年前后,故宫曾发生一起内部人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事发后故宫领导层的遮掩功夫做到了极致。

  在文中,任波详细披露了这起“封口费丑闻”的发生过程:按规定,故宫门票款须全部直接上缴财政部,财政部对故宫方面有严格的监控。但就有导游有本事直接带领游客进故宫,绕过买票环节,也就是逃票。“当然钱还是要付的,只不过游客的钱不是去了财政部,而是私下勾兑,由导游和故宫的警卫人员直接结算,双方分成。”任波说,有多少门票款这样流失,已经很难查实。也许是因为屡试不爽太过顺利,这种成规模的逃票竟发展到毫无遮掩的程度。偏偏不走运,被人看在眼里,并将整个过程拍下来立此存照。

  故宫称无可回应

  抓到如此难得的把柄,此人向故宫要求20万元的封口费。故宫方面不但不报警,还认真派出一个处长去谈判,把价格压到10万元。最终由领导做主,正式从财务部门支款付给勒索者。勒索事件就此平息。之后也只是开除了一个涉事的合同工,其他人相安无事。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说故宫的保卫处当年还被评为模范党支部。

  “不止一人提到此事,并引为故宫的奇耻大辱。我一直很想知道,故宫的‘领导’是怎样为这笔款项签字画押,是以什么名目来支取这笔钱的。我更想知道的是,故宫还有多少钱是以这样的方式支出的。”任波说。

  财新网记者就此向审计署、财政部和文化部申请公开有关信息。审计署称这些情况需找其他部门了解,财政部表示将延期公开有关情况,文化部则断言对故宫的审计没有发现财务问题。

  9日,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于有关“封口费”的报道,故宫方面目前无可回应。

  【热点追踪】

  私自拍卖藏品创收?

  故宫回应:收购失败记载有误

  8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题为《五件宋代书札拍卖之谜》的报道,称有网友发帖质疑故宫博物院私自拍卖馆藏珍贵文物“创收”。8日,故宫博物院对此作出回应,称当年收购经费未获批复,收购未能实现,不存在“私自拍卖珍贵藏品创收”的情况,官网及相关文献上的购入记录出于失误。

  对于这样的解释,业内人士并不买账,有人进一步提出质疑:如果故宫所言属实,他们为何不在当年收购失败后主动说明此事,而是任由“不实消息”经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广泛散播?“行业内部尽人皆知,‘故宫藏品’是块金字招牌。从1997年的682万,到2005年的2227.5万,这5件文物的拍卖价格飙升两倍多,其中故宫作了多大贡献?这是故宫的‘默许广告’,还是2005年的卖家白捡一个便宜?我们需要故宫给出解释!”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如果是“默许广告”,故宫博物院有违规“作价”之嫌。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