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可理喻的暴力”

  【英格兰西北部城市曼彻斯特多处地点当地时间9日夜(北京时间10日晨)上演骚乱和劫掠事件,规模之大,“30年来未见”。警方评价,这场骚乱“没有任何示威诉求”,纯属“不可理喻的暴力与犯罪”。】

  满城奔突

  曼城遇30年最大骚乱

  大曼彻斯特警察局助理警察局长加里斯·休恩说,“罪犯们今夜满城奔突”,骚乱规模创30年之最,他们“没有抗议口号”,“纯属犯罪”,他们“羞辱”了整座城市。

  “他们没有抗议的缘由。这是我从未看过的不可理喻的暴力与不可理喻的犯罪,”休恩说。

  自1981年开始在曼彻斯特从警的休恩说,面对危及英国多座主要城市的骚乱,警方将实施抓捕。抓捕过程中,公众应当“仔细考虑应当支持谁”。

  大曼彻斯特警方9日在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两市共拘留47人。曼彻斯特市一名发言人评价9日是“城市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遍地开花

  暴力活动在多地上演

  在持续3夜骚乱之后,9日晚的暴力活动基本告别首都伦敦,在曼彻斯特、索尔福德、西布罗米奇、伍尔弗汉普顿等地上演,其中曼彻斯特最为激烈。

  路透社描述,在曼彻斯特,数百名蒙面年轻人砸破临街店铺的橱窗,劫掠商品。一家服装店遭劫掠后又遭纵火。

  在索尔福德,年轻人向警方投掷砖块,向建筑物投掷简易燃烧弹。电视画面显示,部分路段已被燃烧产生的黑烟吞没,遭纵火的汽车和建筑窗户内仍看得见蹿出的火苗。

  在南部西布罗米奇和伍尔弗汉普顿,商铺遭劫掠,汽车被点燃;在诺丁汉,30多名年轻人“合力”用燃烧弹点着了一家警察局;在利物浦,警方一度用防暴盾牌和警棍与人群发生对抗。

  闹剧代价

  数千万英镑打了水漂

  因一名少数族裔英国人几天前在伦敦街头被警方打死,伦敦托特纳姆区6日成为第一个出现骚乱的地区。但随着事态发展,骚乱越来越偏离“原始事件”,像群体“治安事件”,像无政府主义者泄愤,更像是年轻人搞起来的一场大闹剧。

  但这场大闹剧的代价惨痛。

  综合各地警方报告的数据,遭劫掠的商铺包括百货商店、服装店、鞋店、电子品店;遭纵火的财产包括汽车、商铺、公共设施和民宅。路透社说,初步统计各地经济损失总计数千万英镑,不包括“警方遭奚落和羞辱”的损失。

  警方承压

  伦敦奥运安保遭质疑

  骚乱伊始与警方有关,骚乱扩大警方有责,而如今,警方背负巨大压力。一些人质疑警方在导火索事件中的诚实度,质疑警方控制骚乱的能力,尤其质疑警方对明年伦敦奥运会的安保承诺。

  伦敦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9日按原计划招待了到访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考察团。前者向后者承诺,骚乱不影响奥运筹备。后者没有公开发表言论。

  然而,原定于10日举行的多场足球赛事被迫取消,包括一场备受瞩目的英格兰-荷兰友谊赛以及3场俱乐部间赛事。

  “艰难时世”

  催生骚乱

  英国数城骚乱引发世界严重关注。事实上,西方国家当前普遍的经济困局、政策进退失据,催生了社会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幻灭”和“反社会”心理,以极端心态制造麻烦。一如英国《卫报》所言:骚乱是“愤恨的爆发和多重失败的标志”。

  

  政府减赤

  “慷慨”社会福利断裂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此次英国骚乱的深层社会心理。伦敦19岁青年詹姆斯说,参与抢劫是要把自己“每便士的价值都夺回来”。这虽是“狡辩”,却戏剧性地成了反映经济社会政策变化的“山谷回音”。

  当下,从骚乱的英国,到陷入债务沼泽的希腊、意大利等国,很多西方政府寻求削减财政赤字、压缩公共开支,既为“还债”,也为维系脆弱复苏。而它的直接效果,就是长期“慷慨”的社会福利出现很大断裂,冲击着社会众多阶层。正因如此,参与英国骚乱的并不仅是“贫民窟里身无分文者”,也有不少经济状况不错的年轻人。

  

  集中爆发

  百万年轻人“正式失业”

  英国这种的社会生态,导致一些年轻人的暴力集中爆发。

  据统计,英国16至24岁年龄层中,约百万人处于“正式失业”,创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严重衰退以来之最。他们对当下困顿的焦虑,对经济前景的迷茫,极易被冲突的枪弹所点燃。加上微博、手机等现代交流手段,它们共同将一些年轻人推到了非理性、无政府的“险境”。

  从金融危机到目前的债务危机、增长乏力,西方经济和社会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并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在英国骚乱中。这既是对其政策“不可持续”风险的警示,也凸显了政策调整中,权衡经济、社会的两难困境。

  

  经济困难

  移民阶层成为引爆热点

  英国这场骚乱肇始于少数族裔聚居区。从去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圣艾尼昂两次骚乱,到欧洲多国驱赶罗姆人,移民、“旅居者”常常成为其中因素。人们看到,在经济困难时期,排外情绪往往有更多借口和更大市场,移民阶层容易成为引爆社会矛盾的热点。如果身处西方社会边缘的人连“边缘”都站不稳,就容易反过来冲击整体社会。骚乱告诉人们,多元文化不是口号,而应成为对少数族裔的权利关照和社会自我修复的理性自觉。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