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即便有蓝水海军,中俄仍 会将自己视为大陆国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08:11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吴挺

  中国的航母之路更像俄罗斯还是美国?

  俄罗斯全国和平委员会主席、俄科学院及军事科学院成员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Vladimir Petrovsky) 的观点是——俄罗斯。

  他承认,俄罗斯海军专家们也还在争论未来海军的建造战略——是应该聚焦于美国的全面竞争呢,还是实现非对称的竞争优势——如前苏联海军所做,聚焦战略核潜艇,而不是航母。

  “我认为中国海军可能会延续相同的道路——力图全面超越美国海军战斗力没有意义,特别是在航母的数量和力量方面。但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力图通过实现竞争优势和非对称反应能力来保持(对美国的)平衡。”彼得罗夫斯基告诉东方早报。

  航母建造最关键的是时间

  东方早报:通过中国第一艘航母,你如何看待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

  彼得罗夫斯基:与空军一样,海军的许多能力不是依赖于平台,而是依赖电子化的控制系统和武器。就这个程度而言,中国不需要建造“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也不应该试图和美国竞争、建造“超级航母”。先进技术或武器系统的一些关键元素仍然可以使得中国的航母具有竞争力,即便规模不是特别大或是特别强大。

  东方早报:有报道说俄罗斯将打造本土核动力航母,常规动力航母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彼得罗夫斯基:如果你现在不能打造“真正”大型的航母,为什么不试着建造自重更小、现代、巡洋舰式的、核动力同类航母呢?这同样是前苏联某个时间的选择,也是俄罗斯海军今天的选择。更轻型的核动力航母可以更好地在蓝水海域执行长期任务,或是在尤其艰难的环境(如北极海域)执行任务。这类航母所拥有的更大型巡洋舰的速度同样是一大优势。

  东方早报:就你的观察,中国航母之路的关键性障碍在哪里?

  彼得罗夫斯基:航母建造的关键问题,对中国和俄罗斯而言,都是时间。海军舰只的建造周期本身非常漫长,你真的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几十年,以获得建造航母全面的技术链及生产单位和企业(更别说合格的发动机和工人)。作为一个技术系统,航母如此复杂精细,要求必须一步接一步地微调技能和技术,无法忽略和跳跃任何技术或制造阶段而进入下一阶段。这犹如攀登高山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

  当然,成本同样非常高昂。时间以及成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都限制了前苏联海军达到媲美美国航母全面战力的水平。如果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和专门知识(譬如日本和韩国),需要做的就是节省时间和资金建造航母。

  但这些技术,如核武器技术一样,太敏感了,我难以认为任何国家会愿意分享,即便是与亲密的盟友。所以,还是必须靠自己,努力向他人学习,尽最大的可能。

  东方早报:在军工以及国防产业方面,中国从与俄罗斯的合作中获益颇多,这种合作还将持续下去。以中国首艘航母为背景,你怎么评价中国军事工业的现状和水平?

  彼得罗夫斯基:中国军工业的现有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足以启动像建造航母这种复杂精细的大规模项目。中国政府同样也拥有了必要的战略规划、管理技巧和能力将这一项目推向成功。

  现代航母的一些构成元素和系统,如海军战机、相关的支撑系统、雷达、命令和控制电子设备等,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制造。的确,中国在“瓦良格”号和苏-27或苏-33上从俄罗斯和乌克兰受益了,相关领域的合作可以持续下去,使得中国和俄罗斯的海军建造能力相互受益。

  亚太海军实力均势更稳定

  东方早报:有一种仍在持续的争论是中国首艘航母是否会改变亚太地区甚或是全球的实力均势。

  彼得罗夫斯基:我认为中国第一艘航母不可能影响地区实力均势。毕竟,其他地区大国,如日本、韩国或是俄罗斯,同样在建造大型战舰。此外,亚太地区的海军实力均势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稳定,对整个美国海军力量的依赖程度更低。

  东方早报:印度一名战略学者撰文称中国海军战略与地区海上利益形成鲜明对立,由此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导致军事冲突,你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彼得罗夫斯基:我难以接受这种悲观的看法。不同的海军战略并不会自己制造冲突。毕竟,所有国家的军方人士一定是会“永远在备战,却从来不会感觉做足了准备”。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以所有可能的场景来设计战略。

  地区稳定和安全是合理对话、互信以及政治妥协的产物。中国和东盟最近在南海达成的一些协议就是令人鼓舞的例子,展现了这一地区不同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如何得以平衡。

  东方早报:俄罗斯会不会把中国航母看成威胁?

  彼得罗夫斯基:中国首艘航母对于俄罗斯而言肯定不会是威胁。但如果南亚和东亚一些在军事上投入巨大的国家(包括海军)对此感到紧张的话,这艘航母可能激发新的地区军备竞赛。建立双边和多边海军安全和军事互信机制是解决这一安全困境的唯一出路。

  中俄仍是“大陆国家”

  东方早报:中国海军战略是否已经或将会走向远海战略?

  彼得罗夫斯基:我认为一艘新航母不可能促使中国采纳新的海军战略,以在不久的将来在蓝水海域执行任务。当然,多艘航母会更好地保护中国的海岸或是海上交通通道,或是展示国家的国旗(展示国威)。但这些武器仍然是在现行海军战略下促进中国的海军战斗力。

  中期或者长期而言,中国(希望俄罗斯也是如此)肯定会获得更大范围的海军战斗力,这会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海军强国,新的战略和学说会应运而生。

  东方早报:在陆权与海权国家之争的问题上,俄罗斯与中国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有美国保守学者认为中国的海权观念与美国不同,因为中国人将海洋看成是陆上领土的延伸,而非国际商业和军事部署的广阔通道,由此给世界带来了威胁,作为俄罗斯学者,你怎么看?

  彼得罗夫斯基:经典地缘政治学认为,“海权大国”(如英美)和“陆权大国”(如中俄)在历史、思维以及战略思想上都具有根本性的差别。今天,俄罗斯同样发现自己处在类似的地位上,如同中国一样,也认为海洋是一国陆地边界和国家利益的延伸。

  在未来,中国和俄罗斯海军将获得全球性的延伸能力,在保护自身全球海洋路线的需要驱动之下,投送各自的力量,或由其他一些实际的需求驱使。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那个时候,中俄两国仍然会把自身视为“大陆国家”胜于“海洋国家”。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