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微博时代我们怎样辟谣?

  只要微博用户始终坚守理性、客观、温和的立场,微博管理者始终坚守“善待善用善管”的原则,它就一定能够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成立不到3个月的微博“辟谣联盟”,撩动了新媒体舆论场里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这群“自带干粮”的网友,高举“为真相服务”的旗帜,揪出了关于今年6月北京暴雨的若干张移花接木的照片,验证了“卖淫女裸体受审照”的子虚乌有,澄清了“出血性大肠杆菌已入侵北京”等不实信息。他们力图“为净化微博舆论生态贡献力量”,却与堪称严厉的质疑和嘲讽不期而遇。

  这恐怕是辟谣联盟成立之时所未曾预料的窘境。而这种窘境的背后,潜藏着至少三个层面的疑虑和争议。

  首先,怎样对微博进行定位?它究竟是严格意义上的媒体还是街谈巷议?能否用对媒体的标准来要求它?

  其次,怎样区分传言、质疑和谣言?辟谣者对真相的追问,应该秉持怎样的原则?

  再次,辟谣会不会片面放大微博生态的不足和缺陷,对微博的生存发展带来负面的后果?

  尽管有人认为,微博只是一个引车卖浆者云集的大茶坊,但客观地讲,这个有着1.95亿用户的言论平台带有鲜明的媒体特征,也确实已经成为其他媒体的重要新闻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并非多此一举。不只是媒体从业者在使用微博信息时需要审慎严谨,一般的信息发布者也应该诚实守信,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个体的自律并非全然可靠,好在开放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场有着良好的自净机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再高明的骗子,也别想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无论是“周老虎”还是“盐恐慌”,真相都在广大网友自发的证伪中大白于天下。正因如此,我们对尊重公民表达权、对维护互联网言论秩序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心。也正因如此,辟谣联盟的举动作为舆论自净的一种尝试,有利于推动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有它存在的正面意义。据《人民日报》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