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官员“雷语”惹祸的是是非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08:47  法制日报

  ? 8月4日下午,福建长乐市环保局局长陈桂光与福建省电视台记者早前的一段电话录音被曝光,陈桂光在录音中称“局长的电话是一般群众不能打的电话”,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9日,长乐市委决定,陈桂光被停职等候处理(8月10日《人民日报》)

  ??

  ? 王旭东

  官员雷话官腔早已让公众耳朵起了老茧。或面对记者的采访,或面对公众,那些足以“雷死牛”的官腔脱口而出。官腔很多时候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官僚之口。南开大学考培中心特聘教授、组织行为学专家杨忠诚认为,从“最牛官腔”中可以看出,说话的这些官员,根本就没有把群众当一回事,不尊重民情民意,不尊重公众知情权。“最牛官腔”不仅雷倒了需要知道信息和相关情况的群众,雷倒了采访的记者,还雷倒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令人心寒,让人愤慨。诚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所认为,记者和官员沟通时,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背后是政府和政策,记者的背后是公众,对话完成的是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

  不是官话“雷人”,而是官僚作怪。监督官员的“言”,更要监督官员的“行”。即使“官腔”封了口,不等于官僚“灭了门”。尤其是对那些会说“动听”官腔的权力拥有者来说,他们往往都有一套“言行不一致”的本领,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会上讲的是一套,会后做的是另一套;对待群众是一套,对待上级是另一套……对此,也要严加防范和严厉打击。尤其要警惕被其“花言巧语”所蒙蔽,更要对那些“说漂亮话,办糊涂事”者进行问责,对那些用好听的话遮掩事实掩盖真相者进行问责,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官话官腔是“表”,权力品质是“里”;官话官腔是“说”,权力品质是“做”。时下,不少公共部门习惯于把自己手中权力的清白和合法性预设为是不证自明、无可置疑和无需追问的,习惯于监督豁免,习惯于“自我清白假设”。因此,对官员言行都要进行“电疗”,我们期待着官话官腔“销声匿迹”,更期待着权力品质更加优良。官员的“语言美”体现“政治美学”,权力的“内在美”更是政治美学的魅力。

  反方:伏击采访是种舆论监督困局 互动专区

  邹云翔

  政府官员,既是媒体监督的对象,又是媒体的朋友,说到监督并不是说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就是一种敌我关系,时刻准备着抓住一点置对方于死地。说错了一句话,局长被停职,这样的做法总是让人感觉到不是味儿:私下的对话,必须经受公开的问责吗?笔者认为,记者以一般群众的名义投诉,最后抓住的不是对方处理问题的对错,而是接待的态度大加谴责,这样的伏击采访,让对方在猝不及防中掉入陷阱,并不符合于新闻监督的长期利益,媒体朋友们应该慎用为妙。

  电话联系一般而言是一种私下的对话,既可以互相客气,也可以率性而为,但是偷偷录音,公开曝光,就好比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街头上了一个单向透明的公厕。坦言之,我们可以感觉到,该局长在接听电话时,就是基于私下的对话而采取的对话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却基于对于私人对话应有的信任而采取的态度。但是,这样的信任在本事件中是错误的,他对话的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私下录音,并且放上网上的人,他不幸地上了一个单向透明的公厕了。

  我总是认为,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接了你的电话本身就是缘分,否则对于陌生电话,他大可采取拒接的方式,让你在对话另一端干着急,即使在对话中我们没有得到自己得到的东西,我们也要感谢这样的缘分,毕竟打电话者是有备而来,是主动的,是对话议程的设置者,而接电话者是被动的,仓促的,无准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答非所问,态度差强人意其实可以理解。伏击采访,抓住一点,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我不赞同这样的伏击采访,因为这样的采访,暴露了别人的隐私,却不注重事情的真相,其实人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存在,在私下里谁也经不起放大镜的审查,我们所要求的是公德的完美,也就是在正儿八经的公共程序中能够经得起监督。也许在接触中,媒体会接触很多人的私情,但是我认为媒体应该明白公与私的界限,从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