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伦敦骚乱:新媒体扩大事端挑战国家治理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09:05  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杜晓 本报实习生李媛

  鉴于自伦敦骚乱爆发以来,不断有人在网上煽风点火,英国警方近日宣布,正在监控“推特”等社交媒体,鼓动骚乱者将被逮捕。

  据了解,以“脸谱”、“推特”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在英国年轻人中间一直非常流行。而黑莓是以邮件收发功能强大而著称的手机品牌,近来又推出了可以在同品牌手机之间的即时通信服务,这类似于网上聊天,有建立群组等功能。“黑莓通信”基本上免费,因此在英国年轻人中使用率也颇高。

  此次骚乱的“导火索”是警方8月4日在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区射杀了一名年轻男子。此事发生后,社交网站上出现了大量讨论,其中不乏情绪性发泄、谣言和煽动言论。

  4日被警方射杀的29岁男子马克·达根,正是通过“黑莓通信”向女友发出了最后一条信息。

  而在骚乱蔓延的过程中,一些黑莓手机拥有者互相通气,商讨攻击目标和通报警方动向。还有人利用群发功能大量散布鼓动骚乱的言论。

  从使用功能上来讲,“黑莓通信”与社交网站和普通短信相比更为隐蔽,通常只有群组内部人员才知道消息是谁发的,官方很难查出消息来源。这成为骚乱者躲开警方监控彼此呼应的重要原因。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讲师沈逸博士向记者分析,伦敦骚乱或许会成为所谓西方国家长期标榜的“互联网自由”的一个拐点。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的国家,或者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任何在数字空间活动同时又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体,应该以此为契机,理性思考一下什么是网络空间的社会责任、如何承担和履行这种社会责任、如何推动建立一个能够兼顾各方利益且符合网络社会基本特征的治理体系,从而让全球网络空间摆脱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确保未来注定仍然要呈现大爆炸式发展的网络技术,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而不是所谓的“互联网自由”。

  沈逸同时也强调了社交网站等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普遍挑战:尽管美国等国家尝试驯服新媒体技术作为为其外交政策与战略目标服务的工具,但新媒体技术的扩散以及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用这些新的工具谋求自身福利水平与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是没有实质性差别的。新媒体所具有的力量放大器、事件催化剂等功能并不会因为国别和环境的差异发生变化。任何国家内部在此前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各种矛盾,都有可能被新媒体引爆,并以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为契机,构成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是无差别的,全体主权国家都面临着同等的风险,而相信在此次伦敦危机消退之后,更多的国家,尤其是那些原先笃定可以驾驭新媒体工具作为实现狭隘的国家利益工具的国家,会有更加迫切的冲动,来推动针对新媒体以及全球信息空间管理的国际合作。

  近日出版的新媒体蓝皮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中心副主任周世禄认为:“新媒体大大颠覆了意识形态的传统构建方式,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新媒体极大地降低了传播成本,打破了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垄断格局。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舆论空间中已经逐步增强了自己的话语权,主流媒体运用新媒体对外传播的能力日益加强,民间自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在网络舆论空间的表达日盛。降低传播成本,提高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成为当前值得探索的大战略。”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