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筑北方屏障 口岸贸易影响外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10:53  环球时报

  口岸贸易影响外交反恐堵漏任务艰巨

  

  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筑北方屏障

  ●本报记者刘扬谭利娅

  《环球时报》“让边疆不再遥远”采访组在完成中朝边境的采访之后,前往内蒙古8000多里漫长的边防线进行采访。从7月底到8月初的10多天时间里,《环球时报》记者几乎乘遍了所有交通工具,奔走数千公里,在内蒙古状如奔马的土地上完成了一次从东到西的“横贯之旅”。在中国第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以及位于首都正北方的第一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二连浩特,记者看到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人员来往和矛盾同时汇集。与《环球时报》记者一路同行的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宣传处副处长闫立功说,内蒙古自治区的8000里边防线也许并不像有些地区那样异常敏感,但内蒙古的边防不时也“暗流涌动”,目前自治区和国家在打造“向北发展”的战略,这不仅是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更是为首都构造“强有力北方屏障”的安全战略。

  为首都构建北方屏障

  在中国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防线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拥有最长边防线的省、自治区之一,担负守卫中俄、中蒙边境大部分管段的任务,把守着中国的北部边疆。《环球时报》采访组赴内蒙古边防线采访的前两站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以及中蒙间的最大口岸二连浩特。这两个连接俄蒙的桥头堡是构筑中国大北方屏障的两个重要支点。

  一到满洲里,《环球时报》记者发现这里街道两旁到处都是俄罗斯风情的建筑。在中国地图上,满洲里正好位于鸡冠的位置,在它上百年的历史中充满着中俄(中苏)两个大国间交流碰撞的痕迹。其中矗立在边境线附近的五代国门及其位置的变迁就如同中俄关系变化的晴雨表。第一代国门位于满洲里车站以西 20公里,清末中俄两国在边界的东清铁路附近设立了界标———一根木桩,但上面仅有一个铁制的俄国双头鹰标志。第二代国门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上面写着“中苏门”,后来由于战争的破坏被拆除。第三代国门是中方于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一个检查站。第五代国门是在拆毁的第四代国门基础上修建的,比上一代规模更宏伟。历史上,满洲里曾是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进入苏联的“红色地下通道”,新中国建立之初毛主席也是从这里前往苏联访问。

  提起满洲里的战略价值,不得不提它“鸡鸣闻于三国(中俄蒙)”的地理位置。《环球时报》记者在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宣传科科长刘宪铭的陪同下,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中俄蒙三国陆上边界的交汇处———零号界碑。驻守零号界碑的解放军边防战士说,目前的界碑是中俄蒙三国于1993年共同重新修建,其中混凝土的基座为蒙古国建造,中间的金属支架为俄方提供,顶上的界碑为中国建造。这里是中蒙俄三国交界的军事禁区。就在零号界碑不远处,俄罗斯修建了一个东正教的金属教徽。在零号界碑,本报记者还能远远地看见在俄方境内有几顶军用帐篷,据驻守零号界碑的中国士兵介绍,这是因为几天前有一名俄军高级将领来过这里。

  与满洲里相比,距离北京约700公里的二连浩特边防口岸则可称为首都“北大门”。二连浩特是随着一条通往蒙古和俄罗斯的国际铁路修建而建立的。1956年,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列车正式开通。196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二连浩特市。1984年,胡耀邦视察二连浩特市时曾称“南有深圳、北有二连”。对蒙古国来说,二连浩特的影响具有风向标式的作用。二连浩特边防检查站站长吴喜庆中校说,如果二连浩特有些什么风吹草动,很快就会出现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电视新闻中。今年从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数预计将突破200万人次纪录。蒙古国民众进入中国,80%以上都是通过二连浩特。

  二连浩特边检站政治处主任王晓军说,在这条北方边防线上,内蒙古边防部队为首都构造一座北方的安全屏障,并通过与对象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将中国影响力向北辐射出去,保证国家的战略安全。

  

  8000里边防线“疏而不漏”

  内蒙古自治区内有8000里边防线,这里曾创造出不少中国边防之最,比如内蒙古边防部队有着中国边防陆上距离最长的巡逻纪录;这里还有中国最冷的边防哨所,驻扎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的内蒙古伊木河边防连驻扎地,据说最冷曾经达到过零下57℃,被称为“中国最冷的地方”。境内外的一些不法分子,以为这个广阔的边境地区便于偷渡,妄图把这段边境线作为进出中国的“便道”。二连浩特边检站七科科长哈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少中亚地区的恐怖分子想要通过蒙古国进入中国,“去年边检站就曾查获了一起国外的恐怖分子想通过蒙古国进入中国境内的大案”。同时,这里还承担着严防“藏独”分子的职责。二连浩特边检官兵就曾在从蒙古国入境游客的手机中发现过“藏独”的“雪山狮子旗”照片。

  国内一些偷渡者也想通过这段边防线从蒙古国、俄罗斯进入欧洲。满洲里边检站检查员张炜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曾在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里发现在相邻的几个包厢中的乘客都是来自南方某省的同一个地区,这些人签证号码相连,却拒不承认彼此认识。后经审查,这些人都是偷渡客。

  由于内蒙古边防部队负责的这段边防线十分漫长,对面的俄罗斯和蒙古国都是人烟稀少,蒙古国对借道本国偷渡的遣返政策存在漏洞,因此这里成为第三国的一些人“借道”偷渡的一条“热线”。二连浩特边防大队政委张文柱指着大队办公楼后面的一排黄色房子说,那是边防大队的拘留所,前两年边防部队在边境线上抓了不少试图越界的第三国人员,当时就暂时拘留在这里。张文柱说,蒙古国抓住第三国偷渡者后一般按难民处置,而不是遣返原籍。因此第三国偷渡者曾有一段时间非常多,甚至出现拘留所房间不够用的情况。目前由于各个边防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个方向偷渡的情况已经比较少了。张政委说,虽然如此,但境内外各种势力对这条老路线非常熟悉,为了防止“回潮”还是要做好未雨绸缪。

  周边对中国心态复杂

  在中国的边境线上,驻扎着两种现役部队,解放军的边防部队和武警的边防部队。内蒙古边防总队闫立功副处长说,解放军边防部队的职责是管线,武警边防部队是管面。其中武警边防管理部队主要是负责边境管理区的管理工作,而武警边防检查部队则主要是负责口岸的管理工作。随着近年来中外边境贸易和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矛盾会集中发生在口岸内。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宣传科科长刘宪铭科长介绍说,在边防口岸,有一种说法“吨位决定地位”,看一个口岸的地位和重要性要看过货量。满洲里作为中俄最重要的口岸之一,去年的过货量为2610万吨,进口主要以原油、化肥、木材和矿砂等能源物资为主。今后石油运量将从石油管道中走,光这一项就可能会减少900万吨的过货量。不过,近年来,俄罗斯人来中国的人数开始猛增,无论是开卡车运货的司机还是驾小车来旅游的游客,他们来的时候大多是空车,回去的时候整个车都是满满的。《环球时报》记者在满洲里边检站,见到俄罗斯车辆排成一条长龙等待查验。满洲里口岸办张明科长介绍说,俄罗斯靠近满洲里的边境城市的果蔬基本上靠中国供应,这不仅大大提升口岸过货量,更是保证俄远东部分城市民众生活的来源。

  中国的重要性近年来越来越牵扯到周边普通人的生活方面。在二连浩特,为了更好地了解边界另一边蒙古国对中国的看法,记者原本计划到蒙古国口岸城市扎门乌德“出趟国”。不过,却因为一些突发情况而作罢。一名早年嫁到中国来的蒙古国媳妇德德多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在扎门乌德的朋友打电话告知,有一些蒙古国民众这两天在扎门乌德聚集,占领蒙古国口岸,拦阻进出口岸的车辆。她说,这是因为蒙古国进出口岸的大型货车大多非常老旧,过了报废年限仍在营运,之前在二连浩特拉货时曾发生过多起严重交通事故。为此,中国实施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不让不合标准的货车入境,蒙古国司机因此不满。目前通过口岸向蒙古国运送货物的大货车大都是蒙古国的车辆,近年来,从二连浩特向蒙古国运送一车水泥的运费已经从7000余元飙升至1.5万元。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之下,蒙古国民众纷纷购买旧货车,甚至是上世纪70年代的货车,以赚取高额运输费。

  《环球时报》记者在这段边防线上的多个口岸都遇到周边国家来华的人员,许多人对中国的看法充满矛盾,既希望借助中国经济发展,却对依靠中国充满警惕。在满洲里经营旅行社的朱玉苹经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俄罗斯人一方面需要中国经济的动力和中国商品,一方面又担心中国人大量进入远东地区,赚走俄罗斯人的钱,抢当地人的就业。在二连浩特的德德多莉也说,蒙古国的民众有一种情绪,认为“中国人把他们的好东西都拉走了”,这背后有西方宣传的结果,因为蒙古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内陆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给了不少援助贷款,就是因为担心中国人把蒙古国地底下的矿独占了。

  对于周边国家复杂的心态,二连浩特边检站7科科长哈达说,在周边国家,一些人对中国既担忧但又离不开,一方面当地经济需要中国的拉动,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也需要由中国供应,另一方面除了资源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与中国交换。闫立功副处长说,这就如同在鸡蛋上跳舞,哪个都不愿意踩破。▲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