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灾后奥巴马带头很嘴硬 中国批评有何不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10:55  环球时报

  美国股灾连累欧亚中国批评有何不妥

  

  奥巴马带头很嘴硬

  本报驻美、日、韩、德、法记者 萧达 李珍 王刚 青木 杨明 ●本报记者王海峰 ●汪析郝文

  美国的舆论和官员看上去正在开启一场国家名誉保卫战,试图避免新的经济危机被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纽约时报》9日刊文宣布“美国债务不是罪犯”,白宫预算负责人也声称全球股市大跌并非是因为美债危机,而是对全球状况的高度不安;同一天的《华尔街日报》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国,指责说:“北京以为自己是谁———趾高气扬地用经济问题教训人。”美国官员和媒体发表这种言论的大背景是8日和9日连续两天世界股市遭受股灾冲击,韩国《东亚日报》昨天发表评论文章说,2011年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开启,开启者就是美国的债务危机。中国媒体过去几天公开批评美国在债务问题上的不负责任,其中一些尖锐的话看上去刺痛了“只习惯于批评中国的美国媒体”。路透社称,“中国人对美国痛苦的趾高气扬可能损害两国关系”。“中国当然有权在债务问题上批评美国,”中国国际问题学者江涌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美国以前不在乎这种批评,现在变得敏感了,这只能说明美国真的生病了,心虚才会变得敏感。”

  

  股灾让美国压力增加

  昨天的世界股市出现了让不少人感到不解又不忿的一幕:因担心美国债务危机拖累,从东京到首尔,从香港到柏林,几大洲多个国家的股市出现下跌,而美国股市9日开盘却出现小幅上扬。

  9日的日本,大小电视台都在报道股市动态,原本的很多固定节目被取消。繁华市区室外的大型电子屏幕上即时转播东京股市最新跌幅以及外汇市场出现的混乱,电视画面不时穿插着“股民蹲在地上抱头哭”的画面。在韩国,KOSPI指数9日暴跌9.86%,韩国交易所无奈启动“临时停牌”措施。中国沪指开盘跌2.33%,港股开盘跌6.25%。但收盘时趋稳,沪指微跌0.03%。路透社评论说,“中国股市汇市大逆转成亚洲中流砥柱”。几小时后,欧洲开盘大跌,德国、俄罗斯跌幅一度超过7%,英法跌幅超4%,但午后开始回温。

  美联社说,美国股市开盘上扬是因为市场预期美联储9日的会议可能出台应对危机的积极措施。就在8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大跌635点,成为“2008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天”。奥巴马总统“不管某些机构说什么,我们一直是、并将永远是一个3A级国家”的讲话被一些美国媒体抨击为“无用”。

  英国《贝尔法斯特电讯报》9日评论说,2008年的信贷危机过去了3年,现在世界再一次陷入深渊。奥地利国家电视台同一天宣布:“经济危机已经降临。韩国《东亚日报》评论认为,随着9日全球股市继续暴跌,世界金融市场已经被极度的恐惧感覆盖,而开启“2011世界金融危机”的正是美国债务危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江涌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世界重新陷入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不是第二场,而是2008年危机的延续,如果把当时的危机比作上半场的话,现在危机进入到下半场。在上半场,美国把私人债务国家化,让私债危机告一段落。而在下半场,美国显然是要把美国债务国际化。下半场的危机可能比上半场严重,因为原有的问题还未从根子里解决,更多的新问题却在暴露。

  曾“准确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的美国“末日博士”鲁比尼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说,直到去年,政策制定者还总能像变戏法一样,从自己的“帽子”里不停地变出新的“兔子”,以刺激资产再膨胀和经济复苏。但现在,我们再也没“兔子”可变了。韩国《中央日报》说,世界经济失火,但看不到“消防员”,3年前危机发生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宣称“我们将会用直升机撒钱”,白宫向国会提出700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但这次美国没有任何人出面。

  

  英美媒体把责任推向中国

  “美国债务不是罪犯。”《纽约时报》9日刊登评论文章反驳“新危机美国制造”的说法。文章称,亚洲对所谓美国债务危机的反应既迷惑不解又显得虚伪。它们担心危机影响该地区,又认定亚洲人没有参与制造今天的问题。“中国人的咆哮尤其响亮”,中国媒体苛刻的指责美国政府依赖借债,中国国有评级机构不但带头给美国降级,而且宣称华盛顿已经违约。文章说,亚洲至今忽略一个事实,美国的问题远不是一个政府债务的问题,而是因为持续的国际贸易失衡,这将美国变成一个债务国,而亚洲国家的政策推动造成了这个问题。美国白宫预算负责人杰克·卢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为美国脱责,称全球市场8日的大跌并非是对标普下调美国债务评级做出的反应,而是源于对全球状况的高度不安。《华盛顿邮报》9日刊文宣布:“更危险的是欧洲”。

  9日的《华尔街日报》刊登社论,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国。这篇题为“中国的债瘾———北京以为自己是谁,趾高气扬地用经济问题教训人?”的文章写道,眼下,中国政府及其媒体利用标普下调美国评级,炮轰华盛顿“借债成瘾”。这也难怪,北京会利用这个机会捞取国内利益和自以为是地指责美国国债,他们抨击美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社论还反问:是谁在趾高气扬地耍弄经济民族主义?中国官方媒体扬言利用中国持有的美债作为“金融武器”,阻止对台售武,还认为美国印钞成瘾应该被置于“国际监督”之下。这篇社论称,“没错,美国乱花钱持续太长时间了。但中国也别沾沾自喜。当中国人民银行结束其乱借钱,他们将经受比美国更痛苦的戒瘾症状”。

  德国《商报》9日认为,中国人抱怨美国的债务政策,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正是中国借钱才让美国人繁荣。《南德意志报》则认为,中美两国的幸福是同步的。中国攻击美国的“债务瘾”,反倒打在了自己的鼻子上。英国《金融时报》9日的评论文章称,“中国纵容美国寅吃卯粮”。文章称,中国指责美国没有“量入为出”的观点很难反驳。但若没有慷慨的毒贩,瘾君子本不至于如此上瘾。文章称,中国的慷慨并不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也不是美国监管部门忽视次贷风险的原因。但中国的所作所为的确起到了推手的作用,使美国能够长期享受超低利率,由此助长了狂热的冒险行为。

  江涌认为,中国媒体完全有权在债务问题上批评美国,但中国同时也应检讨自己的决策。现在美国表现出对中国批评的敏感,不像原来那样对外界批评不当回事,这说明美国真衰落了,真生病了,心虚才会变得敏感。

  标准普尔的态度周二出现变化,称美国的部分州和地方政府仍可能维持3A等级。江涌说,不能排除美国政府和标准普尔在演一出“苦情戏”。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9日刊文提醒说,在美国债务危机上,“中国承受不起过度的沾沾自喜”。文章引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专家怀特的话说,“在我们看来,中国发出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尖锐的调子。或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抵御幸灾乐祸的诱惑很难,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可能证实了美国对中国的焦虑。而从战略上讲,沾沾自喜是不明智的。路透社分析说,“中国人对美国悲痛的趾高气扬可能损害两国关系”。报道称,美国的债务困局在中国引发了一种流行的愤怒和自信心膨胀。如果不加抑制,这可能使美中关系变得复杂。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格拉泽称,现在在中国网络上关于美国债务危机的讨论不断增多,强大的民间舆论力量可能促使中国政府考虑调整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走向。

  

  不只是一场经济危机

  路透社认为,新的危机由于全球化而变得更难对付。金融体系、互联网乃至自然资源的供应链,已经悄无声息地滑脱于有效的国家控制。这些全球化的手段带来了巨大财富,使经济更加有效地运行,但也给当权者构成挑战。如今,技术和监管的放宽,使得信息和资产在世界转移,其速度前所未有的快———或许快得国家无法控制,即便有成熟的法律、审查和其他控制手段。

  《日本时报》9日刊文说,这场金融危机早期,一个新兴国家投资者曾说,“这不是一场全球危机,这是一场半球危机”,这种说法是对的,危机事实上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只有东欧遭受重创。文章说,西方民主一直自豪于它们的制度制衡,但明显的是这种机制在危机以及之前的繁荣中没有起到作用,不可否认先进的民主国家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没有新兴经济体做得好。《洛杉矶时报》9日刊登社论说,标普更多是因为美国极化的政府,而不是美国偿债的能力给美国降级。《华尔街日报》9日特意制作了一幅漫画,嘲讽欧盟面对危机的政治失灵:一只硕大的蜗牛,身子已经探出悬崖,蜗牛壳上绘着欧元的标志,上面的政客试图收紧蜗牛的缰绳。

  《菲律宾星报》8日以美国的政治僵局为反面典型,盛赞“开明的菲律宾政府”。文章说,当美国的两党在为复苏本国经济争吵之时,菲律宾的议员和领导人已经携手行动了。文章颇有豪情地写道: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为什么不把钱投在国内,“购买菲律宾债券,购买菲律宾比索,购买菲律宾股票,购买菲律宾吧!”▲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