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接访,是交代更应是开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15: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广州市于2005年开始举办公开接访日活动,2008年开始实行市长、区长、局长三级行政领导接访制度,近两年“大接访”活动声势愈发浩大。今天上午,广州市举行全市统一的区(县级市)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规模之大为历年之最。

  每年的广州全市大接访总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场景:有人带干粮和水通宵排队,有人在会场外打地铺候场,只为向领导们反映问题……对此,多位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寻找破解“大接访”窘境的制度钥匙。

  接访能延续,政府有交代

  对广州市的“大接访”活动,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肯定了政府的积极态度:“由大接访可以看出主要领导当面解决问题、对社会作一个交代的姿态,这样对基层办事也能形成一定的压力。”

  广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黄丽华则认为,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接访活动,但没有像广州那样三级政府领导都出动,并且能够制度化的。接访从观念上体现出市政府重视社会问题,建立民意诉求机制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这个制度能延续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一年才一次,制度需跟进

  尽管如此,一年一次的接访频率,对市民来说仍是太低了。

  对于“大接访”大热的现象,黄丽华有着一番冷思考:“大接访”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这不应该是畅通民意的唯一途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问题不能建立在‘大接访’的基础上,‘大接访’应当是一个政府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让民众的有效表达影响决策的开端。”黄丽华说。

  彭澎则认为,“大接访”大热反映了制度设置的尴尬。他说:“接访应该由领导听取民意后批给有关部门来处理,而不是领导亲自处理。比如万庆良市长去年在三个半小时内处理了十二宗信访,可是如果市长能接访后批示给有关部门处理,那他就能更快处理更多的事情。再说,市长的职责应该是为整个广州市发展制定更为宏观的政策。”

  案件要跟踪,问责是关键

  在广东力主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究竟如何才能建立合理的民意纾解平台?

  黄丽华指出:“接访案件在领导接访后,需要相关部门配合跟踪落实。长远的机制则应该是多渠道地倾听民间的诉求,进一步完善诉求机制和公共政策。”

  彭澎则认为,解决群众反映的社会问题,问责是关键的一环:“为什么连续几年有这么多的人信访?其中必然是是原来信访工作没有到位。哪个区的信访案件多,哪个区就应该问责。”

  羊城晚报记者 许琛实习生 何雨殷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