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朝终结:南北议和的最大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04:30  大河网-大河报

  

王朝终结:南北议和的最大成果
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后的合影 翻拍资料照片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在河大,我曾向骆宝善先生问这么一个问题:革命党为何愿意将革命成果拱手让给袁世凯?骆宝善先生的回答是:“这个革命果实,孙中山并非不想得,实为无力得。辛亥革命后,革命党的势力并不像后人想的那样强大,在那个乱局下,只有袁世凯能够出来收拾局面,不仅那些试图干预的外国驻华公使这样认为,革命党内部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由于革命党多是利用新军、会党、“进步势力”取得各省政权,和这些人是利用而非领导关系,所以革命很快演变成上层势力的权力争夺战。

  湖南独立后,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但谭延闿指使发动兵变,焦、陈被杀,谭延闿取而代之做了湖南都督。

  同时,一些革命党人上位之后,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对所谓的大局置若罔闻。陕西独立后,日知会会员张凤祥当了都督,但在南北议和及以后的“二次革命”中均站在袁世凯这一边。

  更要命的是,革命党缺少发动群众的勇气。正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等文章中描述的那样,所谓革命对于下层群众来说,只不过是“赵老太爷”等权贵人物的改朝换代而已。“江苏巡抚程德全将巡抚大堂的檐挑落几个,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就算革命成功了。

  其他南方诸省,在独立过程中也充满了争权夺势之争。

  就实力而言,袁世凯还掌握着当时国内最强大的军队——北洋军,尚在争权夺位的南方诸省实在缺乏武力统一的本钱,因此和谈成了最为现实的出路。

  记者名片:朱金中

  手机:13676932638

  E-mail:ahthong@126.com

  秘密会谈,袁世凯坚持君主立宪

  对于北方的袁世凯来说,和谈也是很现实的选择。

  袁世凯不想打。骆宝善先生曾指出:在办洋务、兴实业方面,袁世凯是李鸿章的政治衣钵继承人。但和李鸿章不同,袁世凯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没有李鸿章那样对清廷的忠诚。李鸿章自诩“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袁世凯可不会这么想,他不会为清廷殉葬。

  除了主观原因,还有客观原因,那就是没法打。原因很简单,没钱。

  在武昌起义之前,北洋军已经欠饷数年——有种说法是晚清最后几年,北洋军每月只发七成饷银,如有任务,补发拖欠饷银。所以,出山前,袁世凯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宽予军费”。最后除了隆裕太后从内库中拿出100万两银子(关于这笔军费,还有200万和300万的说法)外,清朝贵族一毛不拔。

  100万也好,300万也罢,隆裕太后挤出的这几百万两银子还不够补发拖欠的军饷。

  没钱,怎么打仗?袁世凯还没高尚到自掏腰包为皇室尽忠的地步。

  所以,袁世凯早在11月10日就派刘承恩和蔡廷干为代表,秘密赴武昌谈判。

  后世有史学家认为,袁世凯的谈判是为了“窃国”,这恐怕有失公允。因为首次秘密和谈,袁世凯是坚持君主立宪的,其代表刘承恩说得很清楚:“项城之意,不过三世受恩,不忍清政府被推倒,故派代表前来协议。”

  但武昌的黎元洪和黄兴坚持共和体制。黎元洪的意见是:“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黄兴更是推崇袁世凯为“拿破仑、华盛顿”,希望袁世凯能反正。

  秘密和谈的风声传到北京,清廷贵族大怒,铁良、良弼、溥伟在御前会议上质问袁世凯“欺君罔上”。袁世凯玩了一把“釜底抽薪”:各位不是不赞成和谈,要打吗?那现在军队缺饷,希望各位王公大臣“毁家纾难”吧。溥伟等人一听要从他们腰包里掏银子,顿时蔫了。

  既然都不愿掏钱打,那就谈吧。

  袁世凯得到隆裕太后许可后,正式派唐绍仪、杨度等人渡江,开始南北议和。

  巩固成果,革命党倾向南北议和

  袁世凯想谈,南方各省有的想谈,有的不想谈。革命党内部,也有的想谈,有的不主张和谈的。因此,南方诸省一时没有拿出统一意见。

  很快,孙中山回国了。

  孙中山到达上海后,大家传闻孙中山在海外募得千万元捐款。结果孙中山上岸后,记者们追问孙先生到底带回来多少钱,孙中山乐呵呵地说:“余一钱不名也,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尔!”

  孙先生无疑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一文不名”不能当饭吃。一开始大家以为孙先生此话是鼓舞士气,到了真用钱的时候,才发现大总统果然“一文不名”。当安徽前线告急,急电索饷,孙中山挥笔批示:“拨20万元济之。”胡汉民持大总统手谕,到财政部,发现国库里就剩下10块钱了。(《胡汉民自传》)

  孙中山在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说:“民国卓立于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这恐怕是最为怪异的总统誓词了,在就任之时就谈下台问题。

  其实这并不奇怪,这个特殊的誓词恰恰是当时革命党最真实的实力和思想反映:我们打不过你,但不妨碍咱们谈判解决问题。

  诚如唐德刚先生所言,在当时形势下,要革命成功,需要雄厚的兵力和财力,但南京临时政府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为了巩固已经“到手”的共和政体,只能通过和谈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

  在当时的局势下,和谈可能是革命党最好的选择。

  一次暗杀,为和谈扫清最后障碍

  在武昌传出枪声之后,西方列强就看中袁世凯收拾局面的能力,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严守中立”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通过各种渠道敦促南北和谈,倾向性将袁世凯定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南北议和中为袁世凯穿针引线,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也声明:“我们对袁世凯怀着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在革命后将建立一个足够强健的政府,它能够公正地处理对外关系,并能维持国内秩序及为发展贸易创造有利的条件。”(《近代史资料》)

  袁世凯想和谈,孙中山也赞同,但清朝贵族反对。铁良、溥伟、良弼等组织了“宗社党”,策划反对南北议和,尤其反对清室退位。为了促成南北议和,革命党决定再烧一把火。

  1912年1月26日,良弼开完会回家,被告知有人造访。良弼感到奇怪,刚从车内走出来,来客从门内跑出,从怀中掏出炸弹,一声巨响,良弼死于非命,刺客也同归于尽。

  刺客是革命党人彭家珍。

  彭家珍,四川人,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到日本求学,立志革命,归国后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当他得知宗社党阻挠南北议和后,决定扫除障碍,便搞了这么一次暗杀事件。

  彭家珍暗杀是晚清时期最后一次暗杀事件,也是对后世影响深刻的一次。良弼死后,那些大言不惭的皇亲国戚顿时成了惊弓之鸟,宗社党立刻崩溃,死硬分子纷纷躲进天津、青岛等租界,再也不露头了。

  宗社党散后,隆裕太后顿时六神无主。这个15岁嫁入深宫的女子,遇到这么一个乱世,又没慈禧太后的能力,处理军国大事时毫无办法,被袁世凯一而再再而三地糊弄。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孙文回到南京,从海外带来了华侨捐助千百万的军费,西方各国的赞助要多少有多少,而北洋军粮饷没有着落,如何能打败革命军?可怜隆裕太后不明真相,被袁世凯吓唬得泪流满面。

  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兵凶战危,胜败难料”,如果议和,民国政府还会优待皇室,一年有四百万的费用,如果不议和,孤儿寡母可就死活难料了。

  袁世凯是个现实主义者,当局势变化时,他会跟着变化,不会为君主制效忠。南北议和初期,袁世凯坚持君主立宪,但当孙中山把共和国体作为谈判的条件时,袁世凯调整了策略。

  只要不损害他的利益,这主义,那主义,到头来都是可以谈判的生意。

  放弃共和,是孙中山不可妥协的,放弃君主立宪,是袁世凯可以妥协的。这就是袁世凯的处世原则。

  良弼遇刺后,袁世凯以安全为由,再也不出席内阁会议,内阁一直由赵秉钧主持。隆裕太后深知清廷无望,对着赵秉钧等人大哭:“我母子二人性命全在你们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性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正式颁发清帝退位诏书:“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这份诏书出自清末状元张謇之笔,文采斐然,颇具历史意义。

  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政体,就这样结束了。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