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沧海桑田 顺德传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04:40  大洋网-广州日报

  

沧海桑田顺德传说
顺德香云纱制作工艺精巧。记者何波摄
沧海桑田顺德传说
麻祖岗塘边上的咸水生物类贝壳。
沧海桑田顺德传说
龙江的渔民在喂鱼。

  文/记者肖颖图/记者张宇杰(除署名外)

  从小我们就从课本上得知,“桑基鱼塘”造就了富饶的珠三角。如果时光倒流到20多年前,我们行走在顺德、南海等地,便可以看到大片波光粼粼的池塘旁,整齐地种着绿油油的桑树,非常壮观。当年的农民种桑养蚕,将生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以至于当年民间流传着“一船生丝一船银”的说法。

  “桑基鱼塘”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类在几千年的地理演变中,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结果。今天的“地理探索”,就让我们走进位于龙江左滩的麻祖岗,探寻桑基鱼塘形成的源头之一,见证波澜壮阔的变迁。

  走访:昔日桑基已种满果树

  据史料记载,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发源地位于南海九江、顺德龙江和龙山等地。记者站在甘竹滩大桥、九江大桥的最高点,远眺昔日的桑基鱼塘发源地,至今仍可以看到大片如镜面般美丽的池塘,但池塘的基围上不再种着桑树,取而代之的是芭蕉、蔬菜等植物。西樵山是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好的桑基鱼塘区。

  在顺德“南国丝都”博物馆内,设计者们复原了“桑基鱼塘”的耕作模式,记者看到园中有一块池塘,水中养殖着四大家鱼,塘基上种着大量桑树。该博物馆的负责人吴英海还跟记者介绍了这套看似简单的模式。

  桑基鱼塘让当年的顺德成为生丝等重要出产地,1905年至1906年,全广东的生丝出口额约4000万元,顺德就占了四分之三。桑基鱼塘促进了后来缫丝工业的发展,为珠三角现代工业起飞奠定了基础。

  住在甘竹滩的梁伯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桑树林立,一片岭南水乡的景象。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就会把池塘抽干,男丁们下塘抓完鱼后,将塘泥灌在塘基上增肥。那天家家户户烧鱼吃,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直到现在,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都会养蚕织布,而且还能烧一手好鱼。

  大猜想:桑基鱼塘是怎样形成的?

  先秦:水产丰富无需养鱼

  早在3500年前,古代人类走近海岸线。当年的海边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麻祖岗一带的物产非常丰富,海中有数不清的鱼虾,退潮以后人们就能随手捡到很多贝壳食用。

  海味都吃不完,当年的人们根本就没想过要圈鱼塘。直到秦汉,整个顺德应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农耕。

  汉代:顺德出现陆地

  直到汉晋时期,一些沼泽淤浅了,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出现了陆地,如大良华盖山、顺峰山和飞鹅山等。陆地的形成,生活在麻祖岗一带的居民们,其居住环境与祖先也有较大变化,这时海岸线已经移到了容桂一带,住在这里的人们只好在山丘上种植庄稼并开始渔猎,渐渐用农耕经济代替渔猎经济。

  宋代:“桑园围”日益出现

  唐代时珠三角还没有真正的发育完成,当年整个顺德还是一座座独立的小岛。在麻祖岗一带,庄稼经常受到潮水和汛期洪水的威胁。宋代期间,人们为了保护庄稼的产量,筑成了水利工程。农民为了加固堤坝,在上面种桑养蚕,产出丝绸,可谓一举两得。该工程也因此得名为“桑园围”,随着它的日益发展,成为后来著名的“桑基鱼塘”雏形。

  探秘:古海岸线上的地理变迁

  珠三角一万多平方公里,为何龙江、龙山和九江一带会成为桑基鱼塘发源地呢?记者与龙江民俗学研究工作者张永锡来到了龙江左滩冲口村麻祖岗,从古海岸线诞生的源头开始探索桑基鱼塘成因。

  麻祖岗里靠近西江支流甘竹溪,村庄小山层峦,鱼塘波光粼粼。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诞生了震惊世人的发现——考古人员在一口鱼塘旁,发现了大量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刀、石锛等石器。麻祖岗的传奇之处还不光如此,后来的“桑园围”水利工程,以及桑基鱼塘的诞生,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永锡是该遗址最早的发现者之一。2008年,龙江有村民称在左滩麻祖岗塘边挖出了大量咸水生物类贝壳。张永锡邀请省考古研究所前往现场考察。专家们来到现场,果真捡到一块古代留下的陶片。“随后出土的文物表明,顺德早在3500年前就有人类部落活动了。”

  记者在麻祖岗文化遗址附近走访时,随处都能发现大量乳白色的贝壳。张永锡捡起其中一枚说道,这种贝壳或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地所生长的一种水生物壳,至今已经绝迹,可以推断它们都是3500年前以部落方式聚居的人类用餐后丢弃的物品。

  张永锡又在泥土中细细检查,竟发现了两片古陶器的残骸。“两片陶器烧制的技术差别很大,年代可能相差了一百多年。”张永锡指着其中一片告诉记者,这就是俗称的“夹砂陶”。

  疑问

  疑问一:古海岸线的形成对桑基鱼塘形成有何影响?

  张永锡认为,纵观历史发展的痕迹,从古人类的渔猎模式到后来的桑基鱼塘,都是人类适应地理变迁的结果。在先秦时代,古海岸线还在龙江一带时,当地人可以通过吃海味满足填饱肚子。可是随着海岸线的南移,到汉晋时期海岸线已经移到容桂一带,原本位于龙江的海岸线已经变成了沼泽和陆地,于是出现了农耕。

  疑问二:种桑养蚕的传统是从何而来的?

  说起桑基鱼塘,不得不提到始建于宋代的重大水利工程“桑园围”。当年珠三角还没有真正发育而成,顺德和南海等地还是由一座座独立的小岛构成。于是,人们筑起了一道围墙状的水利工程,将龙江、龙山和九江等地围在堤内。当地农民为了加固堤坝,在上面种桑养蚕,产出丝绸,“桑园围”也因此得名。

  疑问三:为何桑基鱼塘会大规模出现在珠三角?

  明朝时,通过澳门,开通了往里斯本等地的新“海上丝绸之路”,华南地区的蚕丝、茶叶、陶瓷和农副产品等进入国际市场后非常受欢迎。靠近通商口岸的顺德和南海等地大规模出现了桑基鱼塘,随后推广到整个珠三角地区。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