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监局一则不良事件信息通报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输液这一日常医疗行为上。药监部门提醒,相关部门已收到多份关于输液不良反应的报告,而其中占大部分的则是输注速度控制异常引发的。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液室护士长哈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打点滴在很多人看来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是输液中如果忽视某些细节,引发的可能会是危及生命的大问题。
输液速度影响用药安全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印象都集中在药品使用方面,然而,国家药监部门收集的信息显示,输液引发的不良反应一样不容忽视。
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的通报显示:自2002年至2010年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有关输液泵、注射泵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575份,其中输液泵359份,注射泵216份。
这些报告的病例中,主要表现为输注速度控制异常、不能泵入药液、死机、输注管路漏液等。其中表现为输注流速异常的报告有216份,涉及输液泵155份(占输液泵总报告数的43%),涉及注射泵61份(占注射泵总报告数的28%)。
对于热衷打吊针的国人来说,这些数据无疑是让人惊心的。哈卉指出,输液泵、注射泵为临床常用的输液辅助装置,主要用于精密输注某些特殊药物、高危药物。为急救患者、危重患者、特殊病人、儿童给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该类产品在临床使用中如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临床操作、护理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输注流速控制异常,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控制速度需因药而异
打点滴是件枯燥而漫长的事儿,有人为了早点结束,会偷偷将护士调好的输液速度放快一些,殊不知,这是极为危险的事情。本次药监局通报的病例中,很多都是由于速度异常引起的。
哈卉指出,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安全性设置的,并不能随便更改。一般来说,护士都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医嘱来设定的。比如,有些药物可以快速滴注,并且快速滴效果会更好;而有不少药物则非慢慢滴不可。滴快还是滴慢,都要严格遵从说明,如果病人自己调整,则可能带来不少问题。
据介绍,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总量、输液目的和药物性质等多方面情况来确定。一般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或者在打一些刺激性药物时,速度不宜超过20~40滴/分钟。有心肺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也尤其要严格掌握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输液的速度还会影响到药物疗效。药物输注速度过快可能会造成用药过量,出现毒性作用,速度过慢可能会造成药物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空腹易有不良反应
除了把握最为关键的输液速度之外,很多事关输液质量的小细节也要做好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性。
哈卉表示,不少人喜欢拿着吊瓶去上卫生间,事实上,护士在吊水之前通常会提醒患者先去卫生间,尽量避免输液过程中前去。因为输液过程中外出的话,可能会造成感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哈卉还强调,除了需要禁食的情况,建议患者最好不要空腹输液,因为肚子里吃饱饭也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患者觉得自己出现心慌、胸闷、呕吐、头晕、出汗、皮疹等情况,则很可能是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要及时通知护士停止输液并前往就医。
本报记者朱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