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湿地保护:10年后再行动为时太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8日04:25  舜网-济南日报

  

湿地保护:10年后再行动为时太晚
2011年是《湿地公约》签署40周年。随着全球性的湿地退化,世界各国都在以各种方式唤起人们对湿地这一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中国湿地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但仅在1990年到2000年这10年间就有30%的自然湿地消失。

  中国湿地现状堪忧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独特生态地带。中国湿地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本文特别撷取了全球重要湿地之一的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和黄河口湿地,从湿地与人类此消彼长的角度探索湿地对人类和其他物种的重要影响。

  扎龙:拿什么拯救扎龙丹顶鹤

  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处的扎龙湿地,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扎龙靠近嫩江,位于乌裕尔河下游,自然区主要保护丹顶鹤及其他野生珍禽,这里有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之美称。然而,近年来缺水和频发的火灾正威胁着这片湿地的生存。

  2003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启动了湿地移民计划,搬迁13个自然屯、1200多户,共4700多人。但时至今日这项工程由于资金的原因仍停留在一纸方案上,而湿地旅游的过度开发,人口的过度涌入,已使扎龙“湿”地正在退化成无水的“干”地。

  几十年前的扎龙人烟稀少,湿地里鱼虾鸟蛋丰富,逃荒人多选择在这里定居。夏天时,村民出去打鱼、捡蛋,一般情况下,捡一次鸟蛋可装满半只船;冬天到来后,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湖面冰冻,村民便割苇子换粮食,一次所更换的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但现在,依靠湿地生存的状况早已成为记忆。

  “大家想方设法地从湿地获取一切,却很少去主动爱护。”保护区管理员说。每年都有人在水中布下“断子绝孙网”,专门用来捕捞蚂蚱大小的鱼类;芦苇黄时,人们又开始用收割机收割芦苇,使那些新生芦苇一并被破坏;很多湿地被开垦为耕地,而后又因其盐碱化产量过低而弃耕,成为大片的盐碱地。

  不捕鱼捞虾、打苇垦荒就没有收入,但过度的开垦则使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当火灾来临时,扎龙只能饱受困厄。2001年以来,扎龙地区接连出现火灾——— 在湿地发生火灾本身就是奇谈,更何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

  人类对湿地资源变本加厉的掠夺,加之近年来的持续干旱,已使大片湿地因缺水而成为旱地。一直以来,村落中的几千人就在与湿地鸟类“争水”,湿地最终形成了“人进—湿地退—鹤走—人穷”的恶性循环。

  现在的扎龙已经很久看不到丹顶鹤了。以往,每年的四五月份或八九月份,都会有约200种野生珍禽云集于此,遮天蔽地,蔚为壮观,如今鸟类的天堂已不复存在。1998年,核心区馒头岗70多只苍鹭集体弃巢,300多只雏鸟被活活饿死。近几年的调查还发现,大多数苍鹭、草鹭的巢穴,都有1—2只雏鸟比同伴小1倍还多。千巢以上的大型混巢区已经消失不见,栖息繁殖的鸟类从曾经的10万只下降到不足1万只。

  自从扎龙地区连续发生火灾后,许多人都在担心丹顶鹤还能否会按时回归鹤乡。当地人说,每年的这个时候,野生丹顶鹤已经准时飞回,但今年却一只也没有看到。当然,有的游客在扎龙仍然会看到丹顶鹤,但这是丹顶鹤人工繁殖基地放飞鹤群,虽然它们仍然是那么优雅、高贵,但圈养与野外生存毕竟有着天壤之别。

  拿什么来拯救丹顶鹤?拿什么来拯救扎龙湿地?2001年以来,扎龙湿地平均每年补水上亿立方米,可这仍然是杯水车薪,由于当地各类企业污染,扎龙的实际可用水量并不多。另一个问题是,补水并不免费,至今保护区已经欠下上亿元的水费。

  黄河口:湿地与石油的博弈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口湿地保护区,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既有黄河入海的波澜壮阔,又有亚洲最大的湿地神奇景观,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在其他湿地由于日益恶化的自然条件渐趋缩小的情况下,黄河口湿地却以每年2000~300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成为世界上年造陆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

  在这里,黄色的河水和蓝色的海水共同造就了神奇的黄河三角洲和旖旎的黄河口湿地,总面积达到15.3万公顷,它建立在黄河口的新淤地上,经过万里征程的疲惫黄河从湿地中间穿过,安详地汇入大海。黄河是这片土地的造就者,它不仅带来了大量泥沙淤积成这片湿地,还带来了上游各类植物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后期,由于黄河径流量的减少和人类对黄河水的超量利用,使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断流。据黄河利津水文站资料显示:1995年黄河断流120天;1996年断流126天;1997年断流210天;1998年断流173天。黄河水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因淡水供给不足,引发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大量生物植被死亡、珍禽鸟类减少,黄河口湿地“口干舌燥”,连连“喊渴”。

  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全河流域统一调水,确保了黄河入海地区黄河水的有效供给。不再缺水的黄河口湿地开始了修复工程,这场耗资几百亿元的生态修复工程将淡水重新引入湿地,用淡水重新生养植被,形成整体循环,提高了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鸟类由原来的几十种增加到现在的近300种,每年途经黄河口湿地的鸟类数量达到110余万只,60多种鸟类在此越冬。

  但胜利油田的存在却对湿地造成了影响。当地政府曾经向油田施压,限制油田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勘探开发活动。但油田并不屈服,他们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个“尚方宝剑”——— 探矿权和采矿权不受侵犯。他们甚至在城内部分路段中间安装了抽油机。冲突在2005年达到了顶峰。那一年,东营市环保局开出了高达9亿元的排污费征收单。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的故事是二者当初对抗的缩影,因为能源开采与自然保护本来就是水火不相融的两个事物,而牺牲谁的利益似乎都绝无可能。一方面,石油越来越供不应求,不可能让中国第二大油田限产、减产,完全给保护区让路;另一方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勘探开发,对保护区内的水质、气候和生态等方面造成的损伤不容坐视。持续矛盾让双方都品尝到了独自发展所蕴涵的无奈与苦涩。

  (摘自《传奇天下》杂志)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湿地已消失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地区曾经是一片动植物蓬勃生息的稀树灌丛草原。1995年,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中国北方连续遭遇大旱。现在科尔沁湿地曾经有的40多个水泡子一个也不剩了。

  四川若尔盖湿地面积减少38.9%

  自然保护区内1985年湖泊总面积32475亩,15年之后,减少面积达38.9%。大量河流、湖泊干枯,部分湖泊严重萎缩或变成季节性湖泊,若尔盖县兴错湖原有水面469公顷,现在已经不足10公顷。大量湖床、河床裸露,产生许多新的沙源。

  洞庭湖湿地显著退化

  2004-2008年鸟类监测数据显示,洞庭湖水鸟数量、种类减少明显,与2000年相比,2006年东洞庭湖区越冬候鸟总数由30万只下降到仅3万只左右,原有200只越冬白鹤,在2004年基本消失。

  玛曲湿地数千泉眼消失

  玛曲湿地沙化面积目前还在以平均每年3000多亩的速度激增,2500多牧民、16.8万头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植被覆盖率降至75%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许多小河干涸,黄河水源的涵养和径流调节作用减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达50多万吨。

  天津湿地面积减少过半

  天津湿地较上世纪50年代减少54.7%,市区湿地减少80%,且湿地蓄水能力退化,部分水库干涸,1平方公里以上的洼地由上世纪60年代初的200个减少到现在的12个。自然银鱼、河蟹、中华绒螯蟹已绝迹。

  巴西:潘塔纳尔湿地45年后将消失

  根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潘塔纳尔沼泽地每年平均以2.3%的速度在不断减少。如此继续下去,45年以后,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将在地球上消失,同时那里的生态环境也将遭受巨大破坏。

  伊拉克:90%湿地已经被破坏

  在1970至2000年间,泥潭的面积大量减少。由于叙利亚、土耳其、伊拉克联合进行的逆流阻拦,和伊拉克境内的顺流排水工程,90%的湿地已经被破坏。

  美国:南佛罗里达湿地被破坏

  南佛罗里达湿地沼泽,是美国最大的沼泽地带。大沼泽地在历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初这片湿地占地300万公顷,在二十世纪早期来到这里的开拓者对大部分湿地排水,以建造房屋,耕种庄稼。

  德国:已丧失57%湿地

  德国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到32块,但目前其湿地总面积已经减少了57%;在最新的一份湿地报告中,德国新发现一块湿地仍保存着接近自然的状态,是鸟类的栖息地、越冬地和繁殖地。

  坦桑尼亚:湿地减少50%以上

  坦桑尼亚湿地目前已经减少了50%以上,在它位于东非大裂谷南部、坦桑尼亚共和国北部马拉、阿鲁沙、希尼安加3区境内广阔的草原上,还有一个面积15000平方公里的塞伦盖蒂湿地,目前面积也在减少。

  人类活动成湿地退化主因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认为,人类活动是全球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湿地公约》签署后这40年间,湿地生态系统在应对这些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至2010年底,共有160个缔约成员国加入了《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覆盖着1910片总面积超过1.87亿公顷的重要湿地。但根据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结论:湿地退化和丧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的速度,同样,栖息在淡水和滨海湿地内的物种生存状况,也比栖息在其他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生存状况更加恶化。引起湿地退化和丧失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预计今后全球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湿地丧失和退化,加速湿地内物种的减少和丧失,并增大许多地区的疾病发病率。同时,富营养化对江河湖沼、滨海等自然湿地的威胁将日益加大。各种直接导致湿地生态退化的压力与日俱增,加大了湿地生态系统出现剧变的可能性。而这种剧变一旦发生,人类将为此付出昂贵代价,甚至根本无法逆转。

  全球应对湿地退化

  联合国环境署发起湿地保护计划

  耗资120亿美元,在世界各大洲保护水鸟迁徙路线中的一些关键地区,保护的目标湿地分布在整个非洲和欧亚地区,包括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以及格陵兰和加拿大群岛的12个国家。

  全球性政府间湿地保护公约

  为了保护湿地,18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重要的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8国确立“世界湿地日”

  湿地公约委员会确定200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healthywetland,healthypeople”,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关注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了解保持湿地的健康对人类健康的正面影响。

  美国:提出湿地“零净损失”政策

  美国提出湿地“零净损失”政策目标:任何地方的湿地都应该尽可能受到保护,转换成其他用途的湿地数量必须通过开发或恢复的方式加以补偿,保持甚至增加湿地资源基数。

  德国:建立完善的湿地管理制度

  德国在湿地管理上形成了共同参与的协商机制,提高了湿地保护效率。同时,通过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湿地保护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加拿大:推出“可持续管理”政策

  加拿大等国家对于湿地都采取“可持续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所有湿地均经调查分类后分级管理,重要湿地则优先保护,并且落实在法定计划中。

  湿地知识链接:

  什么是湿地?

  “湿地”一词源自英文wetland,该词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即wet和land。Wet是潮湿的意思,land是土地,所以“湿地”一词的中文译名是准确的。湿地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狭义定义一般是认为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定义则把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根据湿地的广义定义,河流、湖泊、沼泽、珊瑚礁、都是湿地;此外湿地还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鱼(虾)塘、盐池、水稻田等。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我国湿地特点

  我国湿地类型多、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湿地与小气候

  湿地可影响小气候。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在有森林的湿地中,大量的降雨通过树木被蒸发和转移,返回到大气中,然后又以雨的形式降到周围的地区。如果湿地被破坏,当地的雨量就会减少,对该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