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梦竹
蓝天下,丹江水浩浩汤汤,舀一杯,清洌洌入口甘甜。“北京渴,喝俺的丹江水吧。”在河南南阳,他们这样说。
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的南阳,为了让北京喝上这甘甜的丹江水,究竟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奉献?
数不清。他们或背井离乡举家搬迁,或日夜奋斗在工程一线……一滴水中,几滴泪,几滴血汗?他们无怨无悔。
虽从未到过北京,却情系着首都,昨天,记者在南阳,遇见了普普通通的他们——
“水到北京,俺就到了北京”
“没去过北京。”陈改英坐在她的新家里,聊起“北京”特别兴奋,“等俺丹江水进了北京,就等于俺到了北京。”
今年30多岁的她,如今住在南阳市淅川县厚坡镇的陈庄移民新村,“俺村原先就叫陈庄,在盛湾镇。”
为了南水北调,需要将丹江口水库的水位,从157米提高到170米,如此一来,淅川县143.9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被淹没,陈改英的老家就在淹没区,今年7月9日她和全村600多乡亲,一起搬入了新村。
新家好,可老家难忘。“祖祖辈辈住那,离开真舍不得。”说的时候,陈改英笑着,可眼里却湿润了,“俺先人在那,庄稼在那,家在那,根在那……”说的,是全村的心声,“可北京需要水,俺愿意搬。”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印在了心里,永不会忘。
陈改英和乡亲们在新村发展起了新产业,致富增收。“和北京同喝这一江水,高兴。”陈改英说着,笑得灿烂。在南阳,此次移民共有16.2万人,离故土,别家乡,在新的家园,正开始着他们新的生活。
“报告北京,水质Ⅰ类”
对着刚刚分析得出的水质检测报告,褚东方一项项地仔细查看,“pH值7.77,总磷0.117mg/L,COD1.76……”越看越高兴,“报告北京,水质Ⅰ类!”昨天中午12点,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水质自动检测站,新鲜的数据出炉,传到北京。
褚东方是这个水质检测站的总工程师,为了让北京喝上放心水,褚东方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水质检测站的一个房间里,5个大架子上满满当当地码放着数不清的玻璃标本瓶,标签上写着地名、日期、经纬度和深度等。
“里面都是将来淹没区的土质样本,还有在这些村庄收集的农药瓶、除草剂等样本。”褚东方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标本,将成为当地土壤环境的最原始资料。“对于未来的水质监测提供极大帮助。”
站里的工作人员,一铲铲挖,一处处检测,一瓶瓶收集……褚东方说,目前已经设了3600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采样后,都将详细记录土样的各种“档案”,计划采集土壤和植物等环境标本15000个,其中土壤样本10000多个,“为了水,累也不怕。”
今后,南阳市还将继续建设10余处水质监测站,为北京护好这一池清水。
“等渠建好,带俺儿去北京”
38岁的杨建功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工程中的一名工人,“老家在济源。”同是河南,可回家却不易,“工程紧,咱得把工程放在第一位。”
每天,杨建功都会从早晨7点开始上班,“搭钢筋,浇水泥,”干了工程十来年,“这个工程最难。”
难在哪?“地方小。”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要建起一座170多米高的大坝,难度可想而知。“上面气温30度,下面的工地就有40度。”别说夏天,如今虽是秋天,可工地的温度依旧不低,再加上工作服、安全帽和焊接时的高温,工人们日日挥汗如雨。
每天从7点干到下午6点半,除了中午吃饭的休息时间,工人们没有半刻放松。而到了晚上7点,夜班的工人上岗开工,就这样24小时“连轴转”,“一定保证工程质量,让北京放心。”
176.6米高的水闸,正在他们的手中,为世人奉献一个奇迹。将来,丹江水将由此北流。
最想谁?“老婆孩子呗。”杨建功憨厚地笑了,他的儿子今年12岁,今年9月升入了初一,“考中学时,也没来得及回去看看。”作为一个父亲,他很内疚,“等渠修好了,也要带俺儿去北京。”
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为这一池清水北上,无悔。
青山不语,流水有情,流淌着的,是中华儿女共同一心的血脉,是祖国富强昌盛的希望。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