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渴的共青水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7日03:30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如果没有共青水池,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水潦村8组村民张安余今年也许还要像往年一样,沿着山路到一个叫思贤洞的地方挑水喝,一趟来回就是半个小时。

  今年,即便是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张安余也不必跑大老远去挑水了。修建在家门口的共青水池,满足了他和邻居们的生活用水需求。

  共青水池是共青团参与抗旱救灾的民生工程。2010年,共青团中央发动江苏、河南、西藏、陕西等地的省区团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局、中央金融团委等团组织,向四川捐款1200余万元,在攀枝花、凉山、泸州、宜宾4个旱情严重的市(州)修建共青水池3174口,支援重旱区长效抗旱。

  在今年新一轮的特大旱灾中,共青水池切实发挥了作用。

  共青团向四川旱区捐赠1200余万元抗旱资金

  暑热的一天,烈日当头。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落卜镇新华村5社的山顶上,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早已晒得焦黄。当地老百姓在一口水池的旁边排成一列,等着接水回家。人群中,68岁的罗永明笑着说:“虽然干旱已久,但是有共青团帮我们修建的‘民心池’,我们不缺水。”

  此时,位于四川省东南部的泸州市,正遭遇50年来罕见的旱情。继春旱、夏旱之后,泸州又遭遇长时间的高温伏旱,多个区县的气温相继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有的区县甚至成为全国最热之地。全市超过100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61座水库、4800口山坪塘干涸,水利工程蓄水量仅为正常年份的62.5%。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应急供水难度很大,有80余个村靠车辆送水维持村民饮用。

  落卜镇地处贵州临界、赤水河流域一带的干热河谷,是“只长石头不长草”的石漠化区域,干旱是常有的事。尤其是2009年7月到2010年4月中旬的冬干春旱气候,导致水果和大片农作物受损,附近多个乡镇近20万人畜用水告急。

  这样的头疼事不仅泸州有。在四川攀枝花、宜宾、凉山等地,缺水已经成为困扰当地发展的难题。

  2010年,在特大旱灾之后,共青团中央发动江苏、河南、西藏、陕西等地的省区团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局、中央金融团委等团组织,向四川捐款1200余万元,帮助攀枝花、凉山、泸州、宜宾4个旱情严重的市(州)抗旱救灾。

  怎样用好这笔资金?团四川省委有关负责人动起了脑筋。团四川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王超认为,只有资金,没有项目,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解决旱区的实际困难。

  在会同水利部门前往各地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在一些地方,因为缺少有效的水利设施,雨季的水太多,旱季的水又不够用。按照农村水利专家的说法,这是工程性缺水。如果修建一批水池、水窖,把雨季丰沛的水资源收集起来,旱季的时候接出来用,就能起到抗旱作用。

  于是,共青水池应运而生,这被认为是共青团参与民生建设的务实工程。

  共青水池成了民心池

  事实证明,共青水池工程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旱区群众的欢迎。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团宁南县委副书记钟继娟说:“一听说政府要补贴经费修水池,村民们都很积极。”每年5月前,宁南县几乎不下雨。水对当地村民来说,尤为重要。

  村民们纷纷争取修建共青水池的名额,有的农民甚至说,只要有补贴,少给点钱都行。钟继娟说,为了满足更多群众的愿望,当地决定减少每口水池的补贴,而增加工程数量。于是,共青水池数量从之前的200口,扩建到512口。尽管如此,名额依然有限,大家只好通过抓阄来决定如何分配。

  宁南县的廖国凯一家,以养蚕为生。去年的一场大旱,让廖家种植的桑叶几乎没有收成,一家陷入了窘境。“没有收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廖国凯只好跑到镇上,一家一家向米店老板赊账买米。一年下来,光米钱就欠了2000多元。

  共青水池的修建让廖国凯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我们这里光照足,就是缺水。现在水的问题解决了,我家3亩地都拿来种桑叶,今年至少可以赚1万元。”

  在叙永县,当地结合实际,决定用50万元专项资金在旱情最为严重的赤水、石坝、水潦、落卜、大石5个乡镇的9个村16个社,修建100口共青水池。

  团叙永县委联合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经过科学选址、规划设计,按照平均每口水池补助5000元的标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在旱区5个乡镇开建共青水池。历经1个月,100口蓄水体积达30~200立方米不等的蓄水池在旱区竣工。

  “这水经过双重过滤,干净得很。”站在落卜镇新华村5社编号为83号、蓄水量为30立方米的共青水池旁边,社长杨清友说,“水池加了盖,还覆了泥土,经过两个屯水池和石缝的二次过滤后,水才流进密封的共青水池。水池的侧面,留有数个排气孔排气,盖子顶部还有厚厚的泥土覆盖,避免了阳光的直射。这样设计是为了防止池内的蓄水变质。”

  “这样的水,大家喝起来都放心。”接好水的罗永明晃晃悠悠地挑起一担清水,牵着孙子回家了。

  而在不远的草坝村,按照村支书罗仕燃的说法,20口共青水池足以使这个村子的抗旱能力多坚持一个月。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全村的共青水池从各处泉水口收集泉水。如今,好多泉眼早已干涸,而水池仍在给村里1200多名群众供应饮用水。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