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里予 陈抒怡
昨天,2011医务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黄红透露,年底卫生部门可能会推出医疗机构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意见,在全市医院内逐步推广全职医务社工,缓解医患矛盾。
医务社工对大多数市民而言完全是个陌生的概念,他们究竟做些什么?实际上,上海已经有10多家医院配有医务社工,您也许在就诊时就曾经遇上过他们。
为护士减压 和病人聊天
昨天下午2时30,在东方医院一间办公室内,8名刚刚步入职场的护士围坐在一起。这是东方医院社工部组织的活动,将陆续举办3次,以帮助这些护士缓解心理压力。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张一奇穿着白大褂,坐在位子上默默地注视着整场活动,时不时地低头做一些记录。从外表上看,他是一名医生,但是他的真实身份是东方医院社工部的一位医务社工。在东方医院,像张一奇这样的医务社工一共有5位,他们原来就是医生或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转入医务社工行业。
对护士的心理疏导只是社工们工作的一小部分。张一奇介绍说,他们5名社工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病人。
去年的一天,一位90多岁的心内科“老病号”,因为多次住院对人生产生比较悲观的情绪而割腕自杀,虽然被及时抢救,但仍无法解开心结。经过社工反复沟通,老人终于告诉医务社工,他觉得长期生病拖累了自己的孩子们,不想给孩子们造成负担。为此,张一奇等人又与病人沟通,又与病人家属沟通,最终让老人相信自己对家庭仍有价值。
给孩子讲故事 让家长发泄焦虑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季庆英七八年前就开始从事医院社工的工作。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重症室里的一名重病孩子:“因为医院规定家长不能进重症监护室陪护,这名重病孩子一周没有看见父母了,他以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了,于是拒绝一切治疗。护士向社工求助。”于是医院的一位实习社工成了这个孩子的“临时父母”,每天陪在孩子身边,给他读故事,为他带最喜欢的玩具。几天后孩子终于敞开了心扉。
此外,医务社工还尝试在血液科、心脏科组成“家长小组”关怀重病孩子家长。儿中心曾对病孩父母进行调查发现,由于承担着照顾病人、财力付出、兼顾工作等诸多责任,家属比患者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患儿家长中,有七成情绪低落,有六成容易急躁。而在社工组成的“家长小组”中,家长可以宣泄心中的压力和焦虑。
社工常被错认或遭误解
自2001年起,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等10多家二三级医院内,先后出现了一个新部门——医院社会工作者办公室。而全职的医院社会工作者也作为医院的新角色逐渐出现在病人身边,他们大多是医生或是护士转行过来。
在医生为病人进行手术时,医院社工会陪在焦虑的病人家属旁边,一同渡过心理难关;在病人出院前,医院社工会为困难的病人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在社区里继续康复。在医生和病人出现矛盾的时候,医院社工成为医患桥梁。
但由于这份工作的普通与琐碎,医务社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被错认或误解。东方医院的一位医务社工告诉记者,刚开始推出服务时,很多患者都不能理解,有的甚至拒绝服务。如当社工准备带着病人就诊时,有的病人却不愿意接受帮助,害怕他们提供的服务是医院新的收费项目。
上海医务社工仍寥寥无几
和国外相比,上海医院内的社会工作者仍然寥寥无几。季庆英说,儿中心500个床位,其中不少是重症监护室和白血病病人,但是医院里只有3个社工。有的医院只有1个医务社会工作者。与此相比,在美国的波士顿儿童医院,500个床位里,社工达到120个,几乎每4个病人就有1名社工服务。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指出,医院是一个小社会,各种社会矛盾会在医院里体现。特别是医生和病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生不理解,医疗费用与患者的承受能力之间、医疗的高风险和患者的期望值之间会有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缺乏沟通平台和信息疏导,医务社工可以在这之间取得平衡,增进双方了解。不过,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医院的编制控制严格,很难大规模引进医务社会工作者。
护工与医务社工区别:
护工:在医院里受雇担任病人生活护理的人员。有时称护理工。
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