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性媒体的迅速蹿红,各类网络表达也更加“接地气”,“临时工”一词的走红便是证明。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自身各类失范突发舆情事件时,不约而同拿出“临时工”作为“挡箭牌”,当事方也往往成为网民“打趣”的对象。(11月27日《南方日报》)
时下,如果要问哪个“岗位”最弱势、最危险而且最无奈,人们可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临时工”。因为他们常常成为部门应对各类失范突发舆情事件的“牺牲品”、“替罪羊”。身份不高职能全,岗位不重错误多,是他们的职业特点。比如掌掴菜农的是“临时”城管,撞人逃逸的是“临时”警察,抄袭城市宣传资料的是“临时”秘书……
在危机公关的辞典里,“临时工”不过是相关单位临时赋予肇事者的临时身份,是出事单位推卸责任、丢卒保帅的金蝉脱壳之计,是搪塞舆论、应对危机的公关策略。笔者却以为,习惯于拿“临时工”为单位工作失误买单顶罪,不只是应对危机的技巧缺乏和“方法”单一,骨子里是对民意的不屑和对舆论的敷衍,是高估自己的忽悠能力和低估公众甄别智商的傲慢表现,是对信息公开和危机公关缺乏诚实态度的必然结果。把“临时工”当做担责的“替罪羊”,除了彰显恃强凌弱的戾气外,并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真正让人心悦诚服。
诚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当事单位正视失误、赢得理解、化“危”为“机”的必需态度。拿“临时工”当“替罪羊”,也许能混淆视听、蒙混过关于一时,但谎言终究不能欺世于永远,一旦真相大白,涉事单位的领导形象和部门公信必然严重受挫。
由此看来,杜绝拿“临时工”当“替罪羊”潜规则,不但要求各级各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勇于直面负面问题,努力提升运作透明度和危机公关能力,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还要加大对失范突发舆情事件的关注深度和问责强度,不能让“临时工一块砖,哪里出错哪里搬”的雕虫小技屡屡得逞。临时工告别顶罪“高危职业”之日,就是危机公关风清气正之时。(张玉胜)
|
|